日前有媒体报道,如今AI在高考志愿填报中越发普遍,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依赖AI填报。同时,也有专家提醒,AI填报也存在信息不准确、数据有偏差和信息安全等风险。
应当说,AI志愿填报的出现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也是现阶段AI发展的一个比较理想的应用场景和比较可能的商业化模式。围绕志愿填报的信息并不复杂,主要是分数线、录取情况、就业状况以及专业的市场需求度。这些数据并不难获取,难度在于仔细地甄别和分析,而这恰恰是AI擅长的地方。
对于AI填报志愿的一些担忧,可以理解,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AI当然不可能完全准确——事实上,再有经验的个人、机构,恐怕也很难给出一份理想的、绝对正确的分析。人们之所以求助AI,恰恰也说明了对自己的不信任,对于海量的、超经验的信息无能为力。
AI填报的普及,某种程度而言也是一种“教育平权”:AI的低门槛,远比市面上各种机构的志愿填报服务要廉价,一些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很有可能借此打破信息差的困境。
正像这两天一个有趣的新闻,一位挑扁担的高考女生在网络意外走红,称自己想读教育专业,未来计划当一名老师。随即有考试辅导老师在网上发声,提醒她教育学不是当老师的。这是个轶事,不值得深究,但至少说明一些似是而非的认知误差依然存在。这些,如果能借助低成本的技术方案解决,当然是个好事。
不过更值得琢磨的,倒是一种“泛AI化”。其实用AI填高考志愿并不要紧,哪怕不那么完美,后面还可以“用AI转专业”“用AI找工作”等等。哪怕再多的问题,似乎都可以借助AI来进行计算,找出一个所谓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