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消费贷服务覆盖的场景越来越多,为消费者贷款购车、手机分期付款等消费行为提供了诸多便利。通常来讲,消费者按照贷款合同约定,到期要承担一定的息费成本,这是借贷的常识。然而,一些不法贷款中介近期以消费贷额度高叠加低息免费为诱饵,多次成功诱骗消费者办理贷款,引发社会对不法贷款中介乱象的关注。
今年6月是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月,金融监管部门发布风险提示,贷款市场上有假冒银行的不法贷款中介,打着无抵押、无担保等极具诱惑性的旗号,通过短信、电话等渠道向消费者推送办理贷款信息。殊不知,这些虚假贷款信息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高额手续费、贷款骗局等陷阱。比如,不法贷款中介往往以贷款业务需要大量银行流水为由,要求消费者将所贷资金汇入指定账户,伪造“流水”,并以服务费用等名义截留资金。更有甚者,不顾消费者偿贷能力,诱惑消费者从网络平台借新还旧,用于置换原有贷款,然后根据征信情况再次收取手续费。
不法贷款中介屡屡得逞,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促消费、扩内需的背景下,银行消费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一些基层金融机构试图通过贷款中介来冲刺业绩目标,助长了贷款中介乱象。其次,部分被不法贷款中介诱骗的金融消费者,往往对贷款业务和流程不熟悉,还有的消费者个人征信存在瑕疵,资质受限无法正常办理贷款,本想走“捷径”办理贷款,没想到把自己推进了更大的债务陷阱。
消费贷的本质是促消费,是让消费者获取更多低成本资金来源,个别不法贷款中介收取高额居间费用则加剧了消费者的负担成本,这种变了味的消费贷非但没有起到促消费效果,还容易引发金融市场信贷风险。因此,必须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这种金融灰黑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