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网红张凯毅提议“取消女厕马桶”的视频引发热议。她吐槽马桶圈卫生隐患多、冲水时细菌飞溅。这一观点虽获部分女性网友支持,却忽视了行动不便者的基本需求。公共厕所的设计本应兼顾多元群体,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只会让特殊人群陷入困境。蹲厕与马桶并非水火不容,科学配比、优化管理才是解决之道。
对于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群体而言,蹲厕可能成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上海的公厕调查显示,目前无障碍设施配置率尚不足,若再取消马桶,无异于让特殊群体的 “如厕自由”雪上加霜。正如网友所言:“孕妇蹲不下去,蹲厕对她们来说太危险了。”这类呼声背后,是特殊群体最真实的生存需求。张凯毅将卫生问题与特殊需求对立,实则违背了公共设施的包容性原则。
张凯毅提到的卫生问题确实存在。公共马桶圈可能残留污渍,冲水时的气溶胶也可能传播细菌。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一刀切”取消马桶,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升级提升卫生水平。厦门高崎机场引入的微电脑卫生坐垫,通过自动切换一次性薄膜实现物理隔离;深圳研发的紫外线消毒马桶圈,扫码即可启动杀菌程序。这些技术证明,只要管理到位,马桶完全可以兼顾卫生与便利。新加坡的公厕管理经验更值得借鉴:每隔一段时间深度清洁一次,结合立法规范使用者行为,从源头上杜绝卫生死角。可见,卫生问题本质是管理问题,而非马桶本身的缺陷。张凯毅的提议将卫生问题简单归咎于马桶存在,陷入了非此即彼的误区。
从国际经验来看,外国的公共厕所普遍采用蹲厕与马桶共存的模式。而国内城市也在探索合理配比:某些商场试点“90%蹲便+10%马桶”,既照顾多数人卫生偏好,又为特殊群体保留便利。这种“折中方案”既能缓解排队压力,又能体现人文关怀,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