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员持放大镜办业务被投诉,何以引来网友共情

2025-06-13 07:57 来源:光明网

6月9日,重庆一网友拍视频吐槽称,父亲一早到农商银行荣昌支行排队办业务,柜员年龄较大,办理业务时要拿着放大镜逐字核对,让父亲等了快一个小时。该网友表示,另外的窗口工作人员年龄也比较大,质疑银行办事效率太低。对此,重庆农商银行荣昌支行工作人员回应表示,“员工退休按照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执行,该员工今年58岁,做过视网膜脱落手术,导致眼睛有点问题。之前找他沟通过,由于一些原因,他坚持干满60岁再退休。”

尽管相关情节非常简略,但小说般的描写还是让人过目难忘。笔者有亲友在银行工作,且退休之前也有相当长的时间在柜台服务。在这个领域,人的老化、精力的不济所带来的困惑和痛感,并非个别现象。

根据投诉者的反映,长时间排队和等候审核非常消耗精力和耐心,打乱了办事者的时间和行程规划,而要想换个效率高的工作人员办事又貌似不可能,情绪淤积,终于爆发,这一情状并不少见。银行确实有提高窗口办事效率的必要性,这不只关乎服务对象的观感和利益,也符合银行自身的服务宗旨和核心利益。

原以为此番投诉会带来一边倒批评网点的局面,然而,目前微博的热评第一条却是“你也会有那一天的”,且已经获得了八千多的点赞。选择对拿着放大镜的银行职员释放同理心,其实不难理解。很多网友对此抱有一种非常一致且朴素的共情——包容现在工作效率不高的银行柜员,就是在包容未来的自己。想想,这个借助放大镜才能完成工作的柜员,年轻时难道不也是眼疾手快的能人?没有人能抗御衰老的进逼和工作能力的下降,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多一份换位思考,就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一边是做过手术还在柜台一线服务群众的大龄打工人,另一边是等待审核材料等得心烦意躁的办事者,在旁观者看来就是“各有各的难”,很难去谴责其中的任何一方。说到底,事情本身不大,新闻到网点回应也基本结束了。但放在“弹性退休”和“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此类冲突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内可能会更为普遍。不仅银行业,其他窗口型、服务型行业也可能经常出现岗位上的“放大镜”“老花镜”,从而与客户的高要求、时代的快节奏形成落差。而这背后,“高龄”劳动者面对现实环境考问时的尴尬与辛酸也现实存在着。

老龄化社会中,“高龄”人员上岗,是常见现象,有时也体现着一种人文美感,例如国外一些高龄空姐的服务就引人赞许。因此,呼吁人们对“高龄”人员参与服务多一份理解,是有意义的。但是在岗位特殊性、服务竞争性的要求下,行业内不能不通过客观理性的应对,尽力满足市场要求、避免低效运转。

换言之,比起呼吁理解,我们或许更需要一些切实的行动来化解矛盾、促成共赢。例如,进一步完善“健康退出”、人岗动态匹配等机制。其间,如何协调处理好员工意愿和机构管理原则、服务伦理的关系,让人员安排更科学合理,是必须直面的问题。无疑,对视力功能下降者来说,有着比柜台更适配的岗位。

近来,“招聘放宽年龄限制”的话题每每引发公众热烈讨论。年龄门槛的放宽,有利于消解人才资源浪费、行业过度内卷等问题,为“大龄”“高龄”劳动者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也意味着“放大镜”所隐喻的新矛盾会不断生发。面对飞速变化的用工环境,或许“打破年龄门槛”只是第一步。与此同时,也要通过优化机制,逐一化解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让员工和服务对象都感到欣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柜员持放大镜办业务被投诉,何以引来网友共情

2025年06月13日 07:57   来源:光明网   伍里川

6月9日,重庆一网友拍视频吐槽称,父亲一早到农商银行荣昌支行排队办业务,柜员年龄较大,办理业务时要拿着放大镜逐字核对,让父亲等了快一个小时。该网友表示,另外的窗口工作人员年龄也比较大,质疑银行办事效率太低。对此,重庆农商银行荣昌支行工作人员回应表示,“员工退休按照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执行,该员工今年58岁,做过视网膜脱落手术,导致眼睛有点问题。之前找他沟通过,由于一些原因,他坚持干满60岁再退休。”

尽管相关情节非常简略,但小说般的描写还是让人过目难忘。笔者有亲友在银行工作,且退休之前也有相当长的时间在柜台服务。在这个领域,人的老化、精力的不济所带来的困惑和痛感,并非个别现象。

根据投诉者的反映,长时间排队和等候审核非常消耗精力和耐心,打乱了办事者的时间和行程规划,而要想换个效率高的工作人员办事又貌似不可能,情绪淤积,终于爆发,这一情状并不少见。银行确实有提高窗口办事效率的必要性,这不只关乎服务对象的观感和利益,也符合银行自身的服务宗旨和核心利益。

原以为此番投诉会带来一边倒批评网点的局面,然而,目前微博的热评第一条却是“你也会有那一天的”,且已经获得了八千多的点赞。选择对拿着放大镜的银行职员释放同理心,其实不难理解。很多网友对此抱有一种非常一致且朴素的共情——包容现在工作效率不高的银行柜员,就是在包容未来的自己。想想,这个借助放大镜才能完成工作的柜员,年轻时难道不也是眼疾手快的能人?没有人能抗御衰老的进逼和工作能力的下降,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多一份换位思考,就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一边是做过手术还在柜台一线服务群众的大龄打工人,另一边是等待审核材料等得心烦意躁的办事者,在旁观者看来就是“各有各的难”,很难去谴责其中的任何一方。说到底,事情本身不大,新闻到网点回应也基本结束了。但放在“弹性退休”和“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此类冲突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内可能会更为普遍。不仅银行业,其他窗口型、服务型行业也可能经常出现岗位上的“放大镜”“老花镜”,从而与客户的高要求、时代的快节奏形成落差。而这背后,“高龄”劳动者面对现实环境考问时的尴尬与辛酸也现实存在着。

老龄化社会中,“高龄”人员上岗,是常见现象,有时也体现着一种人文美感,例如国外一些高龄空姐的服务就引人赞许。因此,呼吁人们对“高龄”人员参与服务多一份理解,是有意义的。但是在岗位特殊性、服务竞争性的要求下,行业内不能不通过客观理性的应对,尽力满足市场要求、避免低效运转。

换言之,比起呼吁理解,我们或许更需要一些切实的行动来化解矛盾、促成共赢。例如,进一步完善“健康退出”、人岗动态匹配等机制。其间,如何协调处理好员工意愿和机构管理原则、服务伦理的关系,让人员安排更科学合理,是必须直面的问题。无疑,对视力功能下降者来说,有着比柜台更适配的岗位。

近来,“招聘放宽年龄限制”的话题每每引发公众热烈讨论。年龄门槛的放宽,有利于消解人才资源浪费、行业过度内卷等问题,为“大龄”“高龄”劳动者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也意味着“放大镜”所隐喻的新矛盾会不断生发。面对飞速变化的用工环境,或许“打破年龄门槛”只是第一步。与此同时,也要通过优化机制,逐一化解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让员工和服务对象都感到欣慰。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