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理,挂掉”令群众愤怒又寒心

2025-06-13 06:56 来源:人民日报

把群众放在心上,认真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这不仅是袁先生的期盼,也是亿万群众的心声,更是党和政府的责任

广东一档民生节目的听众袁先生投诉称,湛江某镇政府欠他134万元工程款两年不还。主持人替听众维权时却遭当地区政府工作人员嬉笑回怼:“不用理,挂掉。”轻佻与傲慢令人愤怒。

面对媒体反映的民生诉求,政府工作人员竟以嬉笑和“不用理,挂掉”草草应对,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的典型表现。以如此傲慢的态度回应群众诉求,体现出个别干部服务意识的淡薄与工作作风的懈怠,令群众愤怒、寒心,侵蚀政府公信力,疏远干群关系。

事件曝光后,地方迅速反应,对涉事人员进行停职检查,开展机关作风自查自纠,并促成相关部门与施工方达成付款协议,明确欠款在年底前结清。纠错决心值得肯定,也展现了务实和担当。但必须认识到,这起事件敲响了警钟:要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任务,研究针对性举措,科学精准靶向整治,动真碰硬、务求实效。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漠视群众诉求的傲慢态度,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直接体现。发生这种情况,政府部门更应加强队伍建设,引导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整治消极应对、推诿扯皮、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明确责任分工,从严从实、责任到人推进工作作风改进;坚持自我革命,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此外,不能总依赖媒体曝光来推动问题解决。要心中有数、未雨绸缪、主动作为,不能等出了事才去抓工作。应优化工作流程,畅通维权渠道,明确诉求的反馈时限和办结标准,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政绩考核的硬指标。可以探索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民众诉求热点和潜在的风险点,化被动接诉为主动处理,常态化建立“未诉先办”机制。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把群众放在心上,认真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这不仅是袁先生的期盼,也是亿万群众的心声,更是党和政府的责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用理,挂掉”令群众愤怒又寒心

2025年06月13日 06:56   来源:人民日报   陆凡冰

把群众放在心上,认真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这不仅是袁先生的期盼,也是亿万群众的心声,更是党和政府的责任

广东一档民生节目的听众袁先生投诉称,湛江某镇政府欠他134万元工程款两年不还。主持人替听众维权时却遭当地区政府工作人员嬉笑回怼:“不用理,挂掉。”轻佻与傲慢令人愤怒。

面对媒体反映的民生诉求,政府工作人员竟以嬉笑和“不用理,挂掉”草草应对,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的典型表现。以如此傲慢的态度回应群众诉求,体现出个别干部服务意识的淡薄与工作作风的懈怠,令群众愤怒、寒心,侵蚀政府公信力,疏远干群关系。

事件曝光后,地方迅速反应,对涉事人员进行停职检查,开展机关作风自查自纠,并促成相关部门与施工方达成付款协议,明确欠款在年底前结清。纠错决心值得肯定,也展现了务实和担当。但必须认识到,这起事件敲响了警钟:要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任务,研究针对性举措,科学精准靶向整治,动真碰硬、务求实效。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漠视群众诉求的傲慢态度,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直接体现。发生这种情况,政府部门更应加强队伍建设,引导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整治消极应对、推诿扯皮、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明确责任分工,从严从实、责任到人推进工作作风改进;坚持自我革命,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此外,不能总依赖媒体曝光来推动问题解决。要心中有数、未雨绸缪、主动作为,不能等出了事才去抓工作。应优化工作流程,畅通维权渠道,明确诉求的反馈时限和办结标准,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政绩考核的硬指标。可以探索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民众诉求热点和潜在的风险点,化被动接诉为主动处理,常态化建立“未诉先办”机制。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把群众放在心上,认真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这不仅是袁先生的期盼,也是亿万群众的心声,更是党和政府的责任。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