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托幼、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都是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身边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生问题的解决,既能增进民生福祉,又能稳定社会预期、有效激发内需潜力,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原则上不低于80%”“用10年左右时间,推动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实现嵌入式等普惠托育覆盖80%以上社区”——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涉及“一老一小”的两个“80%”提法,直击养老难、托育难等大多数家庭的重要关切,更加精准有效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养老、托幼、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都是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身边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我国民生领域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民生服务需求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居民对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等有了更多更高层次需求。“问题清单”就是“改革清单”,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意见》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写入中央文件标题,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一揽子改革创新举措,体现出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比如,面对“上好学”的期盼,通过挖潜扩容扩大现有优质中小学校、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加快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逐步提高优质高校本科招生规模……这些政策举措涉及从幼儿园到大学,有助于进一步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又比如,截至2024年底,在常住地享有子女教育、社会保险、住房保障,是农民工最大期盼。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要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如此,才能让农民工真正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