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制火箭成功发射的启示

2025-06-12 07:50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一则中学生自制火箭并成功发射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5月27日15时10分,在青海冷湖发射基地,“前海·宝安·飞燕一号”火箭划破天际,成功飞至10555.7米海拔高度,完成了大气数据采集任务。这枚火箭由来自深圳、北京、河北、山东等地的中学生自主研制。这群中学生凭借对航天科技的热爱,在有限条件下自主设计、制作火箭模型,并通过反复试验将其送入高空。这枚看似简陋的火箭,背后蕴藏着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更折射出科技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自制火箭成功发射,背后是一个青少年团队实现创新梦想的故事。据报道,这个研制火箭的计划开始于2024年6月,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航天爱好者自发组织了一个团队。在多方支持下,他们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完成了火箭的设计、加工、集成、装配、测试等各个环节,最终成功圆梦。这枚火箭飞升至海拔逾万米的高空,采集到气象数据并传递给地面接收站,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创新实践的魅力。

这些中学生虽然发射的是火箭模型,但并不是随意网购的“高端玩具”,也不是父母代劳完成的“家庭作业”。他们为热爱而探索,因梦想而执着,最终有所获、有所得。从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探索未知的渴望,这种宝贵的精神基因,正是人类不断推动科技向前发展的原始动力。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某种程度上看,这并不是他的自谦之辞。无论多伟大的科学发明,都离不开科学家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好奇心。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到蒸汽机、电灯、飞机的发明,无不体现了好奇心在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青少年是最具有好奇心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既具有天马行空的创意,又具有敢想敢干的行动力,我们应当呵护其宝贵的创新和探索精神。今年春晚舞台上惊艳亮相的人形机器人,背后“操盘手”就是一位90后“斜杠青年”王兴兴。他从小就热爱发明,动手能力极强,上小学之后喜欢上了看科幻纪录片,对未知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个比较好的产品或者科技发明,然后改变世界。”可以说,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强烈探索精神,让他带领团队在具身智能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从更宏阔的视野来看,建成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尤其是年轻人敢于筑梦、勤于追梦的精神状态甚为重要。从自制火箭到未来的航天工程,从“小小发明家”到未来攻克技术难题的拔尖创新人才,青少年的探索精神是科技创新的宝贵火种,需要善加呵护,才可能迎来科技强国建设的燎原之势。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都应当携起手来,尊重、鼓励、支持青少年的创新梦想,建立跨学科的创新实践平台,推动科学技术综合教育的普及,搭建更多青少年的科技竞赛与展示舞台,努力让每一个青少年的梦想都能翱翔于科学的天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学生自制火箭成功发射的启示

2025年06月12日 07:50   来源:光明日报   钟超

近日,一则中学生自制火箭并成功发射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5月27日15时10分,在青海冷湖发射基地,“前海·宝安·飞燕一号”火箭划破天际,成功飞至10555.7米海拔高度,完成了大气数据采集任务。这枚火箭由来自深圳、北京、河北、山东等地的中学生自主研制。这群中学生凭借对航天科技的热爱,在有限条件下自主设计、制作火箭模型,并通过反复试验将其送入高空。这枚看似简陋的火箭,背后蕴藏着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更折射出科技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自制火箭成功发射,背后是一个青少年团队实现创新梦想的故事。据报道,这个研制火箭的计划开始于2024年6月,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航天爱好者自发组织了一个团队。在多方支持下,他们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完成了火箭的设计、加工、集成、装配、测试等各个环节,最终成功圆梦。这枚火箭飞升至海拔逾万米的高空,采集到气象数据并传递给地面接收站,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创新实践的魅力。

这些中学生虽然发射的是火箭模型,但并不是随意网购的“高端玩具”,也不是父母代劳完成的“家庭作业”。他们为热爱而探索,因梦想而执着,最终有所获、有所得。从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探索未知的渴望,这种宝贵的精神基因,正是人类不断推动科技向前发展的原始动力。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某种程度上看,这并不是他的自谦之辞。无论多伟大的科学发明,都离不开科学家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好奇心。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到蒸汽机、电灯、飞机的发明,无不体现了好奇心在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青少年是最具有好奇心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既具有天马行空的创意,又具有敢想敢干的行动力,我们应当呵护其宝贵的创新和探索精神。今年春晚舞台上惊艳亮相的人形机器人,背后“操盘手”就是一位90后“斜杠青年”王兴兴。他从小就热爱发明,动手能力极强,上小学之后喜欢上了看科幻纪录片,对未知世界始终充满好奇。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个比较好的产品或者科技发明,然后改变世界。”可以说,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强烈探索精神,让他带领团队在具身智能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从更宏阔的视野来看,建成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尤其是年轻人敢于筑梦、勤于追梦的精神状态甚为重要。从自制火箭到未来的航天工程,从“小小发明家”到未来攻克技术难题的拔尖创新人才,青少年的探索精神是科技创新的宝贵火种,需要善加呵护,才可能迎来科技强国建设的燎原之势。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都应当携起手来,尊重、鼓励、支持青少年的创新梦想,建立跨学科的创新实践平台,推动科学技术综合教育的普及,搭建更多青少年的科技竞赛与展示舞台,努力让每一个青少年的梦想都能翱翔于科学的天空。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