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中学生自制火箭并成功发射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5月27日15时10分,在青海冷湖发射基地,“前海·宝安·飞燕一号”火箭划破天际,成功飞至10555.7米海拔高度,完成了大气数据采集任务。这枚火箭由来自深圳、北京、河北、山东等地的中学生自主研制。这群中学生凭借对航天科技的热爱,在有限条件下自主设计、制作火箭模型,并通过反复试验将其送入高空。这枚看似简陋的火箭,背后蕴藏着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更折射出科技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自制火箭成功发射,背后是一个青少年团队实现创新梦想的故事。据报道,这个研制火箭的计划开始于2024年6月,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航天爱好者自发组织了一个团队。在多方支持下,他们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完成了火箭的设计、加工、集成、装配、测试等各个环节,最终成功圆梦。这枚火箭飞升至海拔逾万米的高空,采集到气象数据并传递给地面接收站,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创新实践的魅力。
这些中学生虽然发射的是火箭模型,但并不是随意网购的“高端玩具”,也不是父母代劳完成的“家庭作业”。他们为热爱而探索,因梦想而执着,最终有所获、有所得。从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探索未知的渴望,这种宝贵的精神基因,正是人类不断推动科技向前发展的原始动力。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某种程度上看,这并不是他的自谦之辞。无论多伟大的科学发明,都离不开科学家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好奇心。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到蒸汽机、电灯、飞机的发明,无不体现了好奇心在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