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中资成欧洲之冠,匈牙利做对了什么

2025-06-12 07:32 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投资已成为匈牙利经济增长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引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的这番话,在近年来中资企业出海欧洲的浪潮中得到了生动印证。数据显示,匈牙利已经连续3年蝉联中国在欧最大投资目的地国。香港《南华早报》网站6月10日称,过去几年,匈牙利已经超过欧洲最大的几个经济体,成为寻求在欧洲设厂的中国企业的首选目的地。美国研究机构荣鼎集团和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所今年5月联合发布的报告也显示,匈牙利2024年吸引中国投资总额高达31亿欧元,同比增长73%,占中国对欧盟及英国全部直接投资的31%,超德法英“传统三大国”(“Big Three”)接收的中国投资总和。究竟是什么让这个中东欧国家一跃成为中企布局欧洲的“黄金磁场”?

  匈牙利地处“欧洲心脏”,东邻乌克兰、罗马尼亚,南接巴尔干诸国,西靠奥地利,北连斯洛伐克,以布达佩斯为中心建立了欧洲三小时经济圈,是巴尔干半岛、东欧地区与西欧地区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该国位于欧盟“申根区”与“非申根区”交界处,既享有欧盟单一市场的便利,又可通过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邻国辐射巴尔干和中东市场。布达佩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南向分支节点,是中欧班列的终点站之一,为大量中国商品通过铁路运输抵达匈牙利转而进入欧洲提供了便利的物流和低成本的交通条件。匈牙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使其成为中企“深耕欧盟、辐射欧亚”的理想支点。

  匈牙利对华政策长期友好,展现出相当的战略定力,为中资企业提供了稳定的政策环境。早在2015年,匈牙利就成为第一个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欧洲国家。此后又创造了多个对华合作“第一”,它是第一个设立人民币清算行的中东欧国家、第一个发行人民币债券的中东欧国家等。2024年中匈建交75周年之际,中匈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坚定的对华友好态度,与中资企业发展海外业务的需求高度契合,使匈牙利成为中资企业投资欧洲的理想选择。在对华文化交流等方面,匈牙利是首个开设当地语言和中文双语教学学校的欧洲国家,拉近了两国人民距离,为经贸合作筑牢了人文根基。作为欧盟成员国,匈牙利既能让中资企业享受欧盟统一市场的优势,又因其自身对华友好政策,在欧盟框架内为中资企业提供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这与中资企业在某些欧盟国家可能遭遇的贸易壁垒、政策限制形成鲜明对比。

  匈牙利作为传统制造业优势国家,在汽车、电子、制药等领域根基深厚,供应链成熟。长期以来,匈牙利在汽车产业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全球多家知名汽车制造商如奔驰、宝马、奥迪等均在匈牙利设立了生产基地,拥有7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行业产值占匈牙利GDP的18%,但传统燃油车时代的技术积累正面临转型压力。匈牙利的产业基础与中资企业的需求高度契合。中资企业到匈牙利投资,可以借助当地成熟的产业配套体系,实现资源优化整合。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在匈牙利建厂,既满足欧洲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又带动匈牙利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从“制造基地”向“技术策源地”升级。

  匈牙利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税收和土地优惠方面。当德国将企业税率维持在29.9%、法国施行31%的复杂税制时,匈牙利以9%的企业所得税率成为欧盟“洼地”。此外,对来自欧盟以外国家的投资,匈牙利还提供现金补助、土地优惠等定制化支持。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匈牙利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生产设施的投资提供了额外的税收抵免和补贴政策。此外,匈牙利拥有相对完善的营商环境和高效的行政服务,相比部分欧洲国家繁琐的审批流程和较高的投资成本,匈牙利无疑是投资热土。

  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盟整体增长乏力、部分成员国甚至陷入发展停滞的背景下,匈牙利经济展现出较强的韧性。2024年匈牙利GDP增长率为0.5%。欧盟委员会预测,2025年匈牙利GDP增长率为0.8%,2026年将升至2.5%。未来,随着中欧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匈牙利作为中资企业进军欧洲市场的“桥头堡”,或将迎来更多投资机遇。匈牙利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秉持开放、友好、务实的态度,才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讲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吸引中资成欧洲之冠,匈牙利做对了什么

2025年06月12日 07:32   来源:环球时报   李知睿

  “中国投资已成为匈牙利经济增长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引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的这番话,在近年来中资企业出海欧洲的浪潮中得到了生动印证。数据显示,匈牙利已经连续3年蝉联中国在欧最大投资目的地国。香港《南华早报》网站6月10日称,过去几年,匈牙利已经超过欧洲最大的几个经济体,成为寻求在欧洲设厂的中国企业的首选目的地。美国研究机构荣鼎集团和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所今年5月联合发布的报告也显示,匈牙利2024年吸引中国投资总额高达31亿欧元,同比增长73%,占中国对欧盟及英国全部直接投资的31%,超德法英“传统三大国”(“Big Three”)接收的中国投资总和。究竟是什么让这个中东欧国家一跃成为中企布局欧洲的“黄金磁场”?

  匈牙利地处“欧洲心脏”,东邻乌克兰、罗马尼亚,南接巴尔干诸国,西靠奥地利,北连斯洛伐克,以布达佩斯为中心建立了欧洲三小时经济圈,是巴尔干半岛、东欧地区与西欧地区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该国位于欧盟“申根区”与“非申根区”交界处,既享有欧盟单一市场的便利,又可通过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邻国辐射巴尔干和中东市场。布达佩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南向分支节点,是中欧班列的终点站之一,为大量中国商品通过铁路运输抵达匈牙利转而进入欧洲提供了便利的物流和低成本的交通条件。匈牙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使其成为中企“深耕欧盟、辐射欧亚”的理想支点。

  匈牙利对华政策长期友好,展现出相当的战略定力,为中资企业提供了稳定的政策环境。早在2015年,匈牙利就成为第一个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欧洲国家。此后又创造了多个对华合作“第一”,它是第一个设立人民币清算行的中东欧国家、第一个发行人民币债券的中东欧国家等。2024年中匈建交75周年之际,中匈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坚定的对华友好态度,与中资企业发展海外业务的需求高度契合,使匈牙利成为中资企业投资欧洲的理想选择。在对华文化交流等方面,匈牙利是首个开设当地语言和中文双语教学学校的欧洲国家,拉近了两国人民距离,为经贸合作筑牢了人文根基。作为欧盟成员国,匈牙利既能让中资企业享受欧盟统一市场的优势,又因其自身对华友好政策,在欧盟框架内为中资企业提供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这与中资企业在某些欧盟国家可能遭遇的贸易壁垒、政策限制形成鲜明对比。

  匈牙利作为传统制造业优势国家,在汽车、电子、制药等领域根基深厚,供应链成熟。长期以来,匈牙利在汽车产业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全球多家知名汽车制造商如奔驰、宝马、奥迪等均在匈牙利设立了生产基地,拥有7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行业产值占匈牙利GDP的18%,但传统燃油车时代的技术积累正面临转型压力。匈牙利的产业基础与中资企业的需求高度契合。中资企业到匈牙利投资,可以借助当地成熟的产业配套体系,实现资源优化整合。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在匈牙利建厂,既满足欧洲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又带动匈牙利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从“制造基地”向“技术策源地”升级。

  匈牙利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税收和土地优惠方面。当德国将企业税率维持在29.9%、法国施行31%的复杂税制时,匈牙利以9%的企业所得税率成为欧盟“洼地”。此外,对来自欧盟以外国家的投资,匈牙利还提供现金补助、土地优惠等定制化支持。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匈牙利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生产设施的投资提供了额外的税收抵免和补贴政策。此外,匈牙利拥有相对完善的营商环境和高效的行政服务,相比部分欧洲国家繁琐的审批流程和较高的投资成本,匈牙利无疑是投资热土。

  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盟整体增长乏力、部分成员国甚至陷入发展停滞的背景下,匈牙利经济展现出较强的韧性。2024年匈牙利GDP增长率为0.5%。欧盟委员会预测,2025年匈牙利GDP增长率为0.8%,2026年将升至2.5%。未来,随着中欧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匈牙利作为中资企业进军欧洲市场的“桥头堡”,或将迎来更多投资机遇。匈牙利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秉持开放、友好、务实的态度,才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讲师)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