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暴力”暴露赖当局内心恐惧

2025-06-12 07:31 来源:环球时报

  10日晚,台湾网红“馆长”陈之汉抵达上海开启直播。国台办发言人11日对此表示:预祝他(陈之汉)此行顺利、顺心。据岛内媒体报道,“馆长”行前已遭到绿营政客围攻,陆委会要求他遵守所谓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规范。事实上,这恰恰暴露出民进党急于给一些来到大陆交流的人士“贴标签”的恐慌心理。岛内舆论认为,民进党进行认知战的围墙恐会被“馆长”突破。

  无独有偶,近日,福建华侨大学台胞教师张立齐因持有大陆定居证,成为陆委会依据所谓“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注销其台湾身份的首例受害者。民进党当局以粗暴的行政手段,把居民身份扭曲成检验“台独忠诚度”的标尺,强行撕裂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联结。正如张立齐所言,此举体现出“民进党非法滥权很严重”。陆委会还刻意高调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未来他如果要来台湾,必须要依照‘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相关规定申请入境许可,并经过同意以后才能入境”。此举旨在将张立齐包装成具有警示意义的“典型案例”,并进行舆论炒作,试图制造“寒蝉效应”,打击两岸民间交流交往。这一操作充分暴露出民进党当局企图通过制造“惩戒样板”来对台湾人民进行认知操纵的政治图谋。

  张立齐作为任教华侨大学的教师和首位定居福建的台胞,其身份特质本应成为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本。但在民进党当局的政治操弄下,张立齐却遭遇了系统性污名化:持有“定居证”被污名为“背叛本土”,“高校教师”身份被构陷为“统战工具”,而“跨海定居的开拓者”身份更被妖魔化为“安全威胁”。这种“标签暴力”充分暴露了民进党当局阻挠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认知战逻辑:将“融合”刻意等同于“渗透”,将“交流”强行等同于“威胁”,从而在岛内构建“接触即犯罪”的畸形社会认知氛围。这种政治叙事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当台湾民众持有美国绿卡时,民进党当局从未视之为“安全威胁”;而同样的身份若涉及大陆,则被刻意渲染为所谓的“国安隐患”,这种选择性恐慌彻底暴露了民进党当局“国安”论调的政治表演本质。

  统一大势之下大陆发展所形成的强大磁吸效应,让民进党当局产生巨大恐惧,从而对岛内民众进行认知作战。大陆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为两岸融合发展搭建桥梁,积极推动两岸在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举办海峡论坛、两岸青年峰会等活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大陆始终将两岸同胞视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种深厚的同胞情谊不仅镌刻在血脉基因里,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制度保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设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专章,这一创举标志着台胞权益保障正式跃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议题。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出发,大陆不仅明确提出“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更将台胞参与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维度纳入规划框架。

  大陆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台胞在大陆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台湾青年看中的不仅是大陆广阔的市场空间,更是这里开放包容的制度环境。根据国台办信息,2018年以来实施的“惠台31条”“26条措施”等政策,从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等多个领域为台胞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2024年,两岸人员往来440.5万人次,同比增长53.8%;其中,台湾同胞来大陆402.3万人次,同比增长54.3%。另外,2024年台胞申请来大陆定居人数呈逐月递增趋势,申请量已超过前十年总和。

  当民进党当局沉迷于行政暴力时,大陆正以融合发展凝聚共识。大陆的制度优势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之上,体现在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诚意之中。大陆将台胞权益保障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的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大陆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实现同胞心灵契合的坚定决心,也为两岸同胞携手共创美好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统一大势浩浩汤汤,个体的每一次选择都在汇聚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当越来越多台胞在大陆安居乐业,当两岸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制度的优劣已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作者是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标签暴力”暴露赖当局内心恐惧

2025年06月12日 07:31   来源:环球时报   朱桂兰

  10日晚,台湾网红“馆长”陈之汉抵达上海开启直播。国台办发言人11日对此表示:预祝他(陈之汉)此行顺利、顺心。据岛内媒体报道,“馆长”行前已遭到绿营政客围攻,陆委会要求他遵守所谓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规范。事实上,这恰恰暴露出民进党急于给一些来到大陆交流的人士“贴标签”的恐慌心理。岛内舆论认为,民进党进行认知战的围墙恐会被“馆长”突破。

  无独有偶,近日,福建华侨大学台胞教师张立齐因持有大陆定居证,成为陆委会依据所谓“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注销其台湾身份的首例受害者。民进党当局以粗暴的行政手段,把居民身份扭曲成检验“台独忠诚度”的标尺,强行撕裂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联结。正如张立齐所言,此举体现出“民进党非法滥权很严重”。陆委会还刻意高调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未来他如果要来台湾,必须要依照‘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相关规定申请入境许可,并经过同意以后才能入境”。此举旨在将张立齐包装成具有警示意义的“典型案例”,并进行舆论炒作,试图制造“寒蝉效应”,打击两岸民间交流交往。这一操作充分暴露出民进党当局企图通过制造“惩戒样板”来对台湾人民进行认知操纵的政治图谋。

  张立齐作为任教华侨大学的教师和首位定居福建的台胞,其身份特质本应成为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本。但在民进党当局的政治操弄下,张立齐却遭遇了系统性污名化:持有“定居证”被污名为“背叛本土”,“高校教师”身份被构陷为“统战工具”,而“跨海定居的开拓者”身份更被妖魔化为“安全威胁”。这种“标签暴力”充分暴露了民进党当局阻挠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认知战逻辑:将“融合”刻意等同于“渗透”,将“交流”强行等同于“威胁”,从而在岛内构建“接触即犯罪”的畸形社会认知氛围。这种政治叙事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当台湾民众持有美国绿卡时,民进党当局从未视之为“安全威胁”;而同样的身份若涉及大陆,则被刻意渲染为所谓的“国安隐患”,这种选择性恐慌彻底暴露了民进党当局“国安”论调的政治表演本质。

  统一大势之下大陆发展所形成的强大磁吸效应,让民进党当局产生巨大恐惧,从而对岛内民众进行认知作战。大陆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为两岸融合发展搭建桥梁,积极推动两岸在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举办海峡论坛、两岸青年峰会等活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大陆始终将两岸同胞视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种深厚的同胞情谊不仅镌刻在血脉基因里,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制度保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设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专章,这一创举标志着台胞权益保障正式跃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议题。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出发,大陆不仅明确提出“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更将台胞参与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维度纳入规划框架。

  大陆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台胞在大陆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台湾青年看中的不仅是大陆广阔的市场空间,更是这里开放包容的制度环境。根据国台办信息,2018年以来实施的“惠台31条”“26条措施”等政策,从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等多个领域为台胞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2024年,两岸人员往来440.5万人次,同比增长53.8%;其中,台湾同胞来大陆402.3万人次,同比增长54.3%。另外,2024年台胞申请来大陆定居人数呈逐月递增趋势,申请量已超过前十年总和。

  当民进党当局沉迷于行政暴力时,大陆正以融合发展凝聚共识。大陆的制度优势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之上,体现在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诚意之中。大陆将台胞权益保障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的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大陆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实现同胞心灵契合的坚定决心,也为两岸同胞携手共创美好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统一大势浩浩汤汤,个体的每一次选择都在汇聚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当越来越多台胞在大陆安居乐业,当两岸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制度的优劣已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作者是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