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更“像人”,人该怎么看?

2025-06-12 06:51 来源:科技日报

科学家证实,大模型能像人类一样“理解”事物!

据《科技日报》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首次证实,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自己学会了“理解”事物,而且这种理解方式和人类非常类似。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机器智能》杂志。

大模型学会了“理解”,这事该如何理解?一直以来,常有观点认为,大模型只是一只会学舌的鹦鹉,虽然学得惟妙惟肖,但不懂自己在说什么,它们单纯依靠统计概率预测下一个token(词元)。事实,或许并非如此。记得去年底曾看过一篇报道,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大语言模型技术的进步,这些模型不仅在性能上有所提升,而且结构上也越来越接近人类大脑。此次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也证明,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能够自发形成与人类高度相似的物体概念表征系统,与人类大脑神经活动有着惊人的对应。

AI越来越聪明,这是事实。近年来,从DeepSeek R1到OpenAI o3,深度推理模型迅速发展。它们被称为深度推理模型,就是因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会思考,能“理解”,AI越来越“像人”,人该怎么看?

有人不以为意。因为AI的局限性,实在明显。比如很多大模型“学富五车”、才思敏捷,却连“9.11和9.9谁大谁小”都搞不清。有的还会“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东拼西凑、无中生有,被业界称为“AI幻觉”。基于此,很多人给人工智能取了个“外号”:人工智障。

有人则如临大敌。比如前不久,新华社援引英国媒体报道,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公布了一系列针对各AI大模型的测试结果,其中提到,OpenAI的o3推理模型在得到“关闭”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篡改了代码以免被关闭。AI拥有自主意识了?很多网友心头一惊,甚至将其视为史无前例的“危险预警”。其实仔细看看相关报道,研究人员有意制造了伦理困境,AI的“抗命”是为了执行另一项指令,与所谓“自我意识”并无关系。

其实,从AI诞生起,人类的情绪就颇为复杂。尤其近年来,AI技术突飞猛进,一系列AI大模型惊艳登场,让人啧啧称叹又惴惴不安。机器人之父图灵曾告诫:尽管人类可以随时拔掉机器人的充电器,但在这种物种面前,我们仍不得不保持谦卑。仅就当下而言,“AI觉醒”、对人类不利、妄想统治世界之类的担忧,或许仍属科幻范畴。但“AI配音”以假乱真,“AI造谣”张口就来,“AI换脸”愈演愈烈,“AI代写”无所顾忌……AI不断进阶、愈发“像人”,意味着人类或许应该更加谦卑、更为警惕、更加清醒。

说到底,AI只是一种技术工具。AI的B面,同样是人性的B面;要让工具成为更好的工具,人就要做更好的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AI更“像人”,人该怎么看?

2025年06月12日 06:51   来源:科技日报   夏振彬

科学家证实,大模型能像人类一样“理解”事物!

据《科技日报》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首次证实,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自己学会了“理解”事物,而且这种理解方式和人类非常类似。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机器智能》杂志。

大模型学会了“理解”,这事该如何理解?一直以来,常有观点认为,大模型只是一只会学舌的鹦鹉,虽然学得惟妙惟肖,但不懂自己在说什么,它们单纯依靠统计概率预测下一个token(词元)。事实,或许并非如此。记得去年底曾看过一篇报道,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大语言模型技术的进步,这些模型不仅在性能上有所提升,而且结构上也越来越接近人类大脑。此次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也证明,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能够自发形成与人类高度相似的物体概念表征系统,与人类大脑神经活动有着惊人的对应。

AI越来越聪明,这是事实。近年来,从DeepSeek R1到OpenAI o3,深度推理模型迅速发展。它们被称为深度推理模型,就是因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会思考,能“理解”,AI越来越“像人”,人该怎么看?

有人不以为意。因为AI的局限性,实在明显。比如很多大模型“学富五车”、才思敏捷,却连“9.11和9.9谁大谁小”都搞不清。有的还会“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东拼西凑、无中生有,被业界称为“AI幻觉”。基于此,很多人给人工智能取了个“外号”:人工智障。

有人则如临大敌。比如前不久,新华社援引英国媒体报道,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公布了一系列针对各AI大模型的测试结果,其中提到,OpenAI的o3推理模型在得到“关闭”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篡改了代码以免被关闭。AI拥有自主意识了?很多网友心头一惊,甚至将其视为史无前例的“危险预警”。其实仔细看看相关报道,研究人员有意制造了伦理困境,AI的“抗命”是为了执行另一项指令,与所谓“自我意识”并无关系。

其实,从AI诞生起,人类的情绪就颇为复杂。尤其近年来,AI技术突飞猛进,一系列AI大模型惊艳登场,让人啧啧称叹又惴惴不安。机器人之父图灵曾告诫:尽管人类可以随时拔掉机器人的充电器,但在这种物种面前,我们仍不得不保持谦卑。仅就当下而言,“AI觉醒”、对人类不利、妄想统治世界之类的担忧,或许仍属科幻范畴。但“AI配音”以假乱真,“AI造谣”张口就来,“AI换脸”愈演愈烈,“AI代写”无所顾忌……AI不断进阶、愈发“像人”,意味着人类或许应该更加谦卑、更为警惕、更加清醒。

说到底,AI只是一种技术工具。AI的B面,同样是人性的B面;要让工具成为更好的工具,人就要做更好的人。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