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男子玩密室逃脱致十级伤残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在当今社会,密室逃脱作为一种新兴且极具刺激性的娱乐方式,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商家们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绞尽脑汁推出各种新奇、独特且带有强烈恐怖元素的密室主题。然而,在追求新奇和刺激的过程中,部分商家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安全问题。有些商家妄图依靠一份所谓的“免责协议”来撇清自己在经营过程中可能承担的责任,可这种想法在严谨的法律面前根本站不住脚。
这类充斥着恐怖元素的密室,本身就容易让玩家在高度紧张和惊吓的状态下,做出诸如奔跑、躲避等本能反应。从常理和专业角度来看,商家作为密室逃脱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具备足够的风险预见能力。他们应该在场地布置、道具选择等每一个环节都更加用心、谨慎。比如,将玻璃隔挡的办公桌放置在通道尽头这种不合理的布置,在昏暗的环境下,玩家由于精神高度集中于恐怖场景和谜题,很难及时察觉到前方的障碍物,极易因奔跑而撞上玻璃,从而导致身体受伤。这无疑是商家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明显证据。
对于玩家自身而言,也必须要从中吸取教训、长个记性。在参与恐怖密室之前,一定要认真、客观地掂量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其中的刺激程度。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素质都是不同的,不能仅仅为了追求一时的刺激而盲目参与。在游戏过程中,更要时刻留意周围的环境安全、保持警惕。毕竟,在充满恐怖氛围和各种未知因素的密室中,危险可能随时会降临。不过话说回来,玩家在进入密室前签署“免责协议”,更多时候只是形式上的一种告知。这份协议的存在,仅仅是提醒玩家游戏可能存在一定风险,但当玩家真的遇到危险并受到伤害时,它绝不能成为商家逃避责任的挡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