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经调查》记者走访发现,市场上标有“防晒”字样的产品品类繁多,但部分防晒衣实际无法有效阻挡紫外线,不符合国家标准。消费者可能花了钱,却买到没有防晒效果的衣服。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检测机构竟提供“300元包过”的虚假检测报告服务——无需送检样品,只需提供产品名称和指定数据,就能拿到一份“合格”报告。这些报告盖上正规检测机构的公章,成为伪劣防晒衣流入市场的“通行证”。
检测报告本该是产品质量的“身份证”,如今却成了商家糊弄消费者的“遮羞布”。花300元就能买到一份“合格”报告,这样的检测还有什么公信力可言?这不仅是在欺骗消费者,更是在破坏整个市场的信任基础。
部分机构为了争夺客户,降低标准甚至“按需出报告”,此次曝光的“直出”报告服务,更是将这种灰色交易公开化。商家只需花300元,就能买到一份“合格”的检测报告,而检测机构甚至连样品都没见过。这种毫无底线的操作,让检测报告彻底沦为了“盖章生意”。
从长远看,造假报告危害的远不止防晒衣市场,还可能波及其他行业。检测报告本该是产品质量的“守门人”,但如今却成了造假者的“保护伞”。消费者拿着“合格”报告维权无门,监管部门面对“手续齐全”的假货难以追责,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市场的诚信体系。
要想斩断检测造假的利益链,需要各方努力。首先,监管部门必须对涉事检测机构“零容忍”,不仅要吊销资质,还应追究法律责任;其次,建立检测报告可追溯机制,要求检测机构上传原始数据,防止“纸上造假”;最后,电商平台应加强审核,对功能性商品(如防晒衣)实行“检测报告备案制”,从源头堵住假报告流入市场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