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湖水被售卖,是创意还是亵渎?

2025-06-12 06:31 来源:红网

近日,线上二手交易平台中有多个商家售卖北京大学未名湖湖水,每500毫升标价20元到近百元不等,有商家称“带拍摄视频,包邮”。6月10日上午,北京大学保卫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校不允许取用未名湖湖水售卖,将联系商家下架商品。如有人看到类似情况,可向学校举报。( 6月10日 《新京报》)

事件曝光后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公众对公共资源归属、文化符号商业化以及高校管理责任的广泛讨论。这一事件的核心在于:未名湖作为北大校园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的自然景观,其湖水是否可以被私人采集并公开售卖?这不仅是法律与管理的问题,更触及了社会对公共空间、文化资产乃至精神认同的理解与尊重。

从背景来看,未名湖位于北京大学,历史悠久,与博雅塔、图书馆并称“一塔湖图”,是中国高等教育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北大师生的情感记忆,也寄托着无数人对知识与理想的向往。然而,此次湖水被售卖的行为却将这份象征性转化为商品,令人愕然。

从深层原因来看,此类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一方面,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文化符号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情怀变现”成为一种营销策略。部分商家试图通过绑定名校资源、历史文化来吸引眼球、提升产品溢价;另一方面,高校在管理公共资源方面存在制度空白或执行不力,使得个别行为有机可乘。此外,公众对“稀缺性”与“纪念品”的消费心理也为这类行为提供了市场土壤。

对于这一事件,社会各界反应不一。部分网友认为,湖水属于公共资源,不应被个人占有和贩卖;也有观点指出,若湖水未经污染且不影响生态,售卖行为未必不可接受。还有人表示,此举虽然看似无害,实则模糊了公共财产与私人牟利之间的界限,可能助长不良风气;而一些市场营销从业者则认为,这是一种创新的品牌传播方式,值得肯定。

未名湖湖水本身并无特殊价值,但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情感却无法估量。当一份集体记忆被贴上价格标签、进入市场流通,实质上是对文化尊严的轻慢。我们不妨反问:如果清华园的荷塘之水也能被售卖,那么圆明园的泥土是否也可上市交易?这种逻辑一旦成立,文化的神圣性便荡然无存。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所有带有文化元素的商品开发。适度的文化衍生品能够增强公众对历史与传统的认知和亲近感。但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是否尊重原初语境、是否经过授权、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显然,此次未名湖湖水的售卖行为,在动机、过程与结果上都缺乏正当性。

这一事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值得深思。在一个越来越重视品牌与符号的时代,文化正在加速走向市场化。但当一切都可以被“商品化”时,我们是否还能守护那些不该被标价的东西?未名湖湖水的争议,提醒我们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守住底线,警惕“万物皆可卖”的泛滥趋势。

未名湖的湖水依旧静静流淌,它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映照出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我们或许无力阻止每一次商业试探,但至少应当保有一份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因为真正珍贵的,从来不是那瓶湖水本身,而是它所承载的记忆、理想与信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未名湖湖水被售卖,是创意还是亵渎?

2025年06月12日 06:31   来源:红网   李虎承

近日,线上二手交易平台中有多个商家售卖北京大学未名湖湖水,每500毫升标价20元到近百元不等,有商家称“带拍摄视频,包邮”。6月10日上午,北京大学保卫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校不允许取用未名湖湖水售卖,将联系商家下架商品。如有人看到类似情况,可向学校举报。( 6月10日 《新京报》)

事件曝光后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公众对公共资源归属、文化符号商业化以及高校管理责任的广泛讨论。这一事件的核心在于:未名湖作为北大校园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的自然景观,其湖水是否可以被私人采集并公开售卖?这不仅是法律与管理的问题,更触及了社会对公共空间、文化资产乃至精神认同的理解与尊重。

从背景来看,未名湖位于北京大学,历史悠久,与博雅塔、图书馆并称“一塔湖图”,是中国高等教育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北大师生的情感记忆,也寄托着无数人对知识与理想的向往。然而,此次湖水被售卖的行为却将这份象征性转化为商品,令人愕然。

从深层原因来看,此类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一方面,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文化符号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情怀变现”成为一种营销策略。部分商家试图通过绑定名校资源、历史文化来吸引眼球、提升产品溢价;另一方面,高校在管理公共资源方面存在制度空白或执行不力,使得个别行为有机可乘。此外,公众对“稀缺性”与“纪念品”的消费心理也为这类行为提供了市场土壤。

对于这一事件,社会各界反应不一。部分网友认为,湖水属于公共资源,不应被个人占有和贩卖;也有观点指出,若湖水未经污染且不影响生态,售卖行为未必不可接受。还有人表示,此举虽然看似无害,实则模糊了公共财产与私人牟利之间的界限,可能助长不良风气;而一些市场营销从业者则认为,这是一种创新的品牌传播方式,值得肯定。

未名湖湖水本身并无特殊价值,但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情感却无法估量。当一份集体记忆被贴上价格标签、进入市场流通,实质上是对文化尊严的轻慢。我们不妨反问:如果清华园的荷塘之水也能被售卖,那么圆明园的泥土是否也可上市交易?这种逻辑一旦成立,文化的神圣性便荡然无存。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所有带有文化元素的商品开发。适度的文化衍生品能够增强公众对历史与传统的认知和亲近感。但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是否尊重原初语境、是否经过授权、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显然,此次未名湖湖水的售卖行为,在动机、过程与结果上都缺乏正当性。

这一事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值得深思。在一个越来越重视品牌与符号的时代,文化正在加速走向市场化。但当一切都可以被“商品化”时,我们是否还能守护那些不该被标价的东西?未名湖湖水的争议,提醒我们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守住底线,警惕“万物皆可卖”的泛滥趋势。

未名湖的湖水依旧静静流淌,它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映照出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我们或许无力阻止每一次商业试探,但至少应当保有一份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因为真正珍贵的,从来不是那瓶湖水本身,而是它所承载的记忆、理想与信仰。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