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线上二手交易平台中有多个商家售卖北京大学未名湖湖水,每500毫升标价20元到近百元不等,有商家称“带拍摄视频,包邮”。6月10日上午,北京大学保卫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校不允许取用未名湖湖水售卖,将联系商家下架商品。如有人看到类似情况,可向学校举报。( 6月10日 《新京报》)
事件曝光后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公众对公共资源归属、文化符号商业化以及高校管理责任的广泛讨论。这一事件的核心在于:未名湖作为北大校园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的自然景观,其湖水是否可以被私人采集并公开售卖?这不仅是法律与管理的问题,更触及了社会对公共空间、文化资产乃至精神认同的理解与尊重。
从背景来看,未名湖位于北京大学,历史悠久,与博雅塔、图书馆并称“一塔湖图”,是中国高等教育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北大师生的情感记忆,也寄托着无数人对知识与理想的向往。然而,此次湖水被售卖的行为却将这份象征性转化为商品,令人愕然。
从深层原因来看,此类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一方面,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文化符号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情怀变现”成为一种营销策略。部分商家试图通过绑定名校资源、历史文化来吸引眼球、提升产品溢价;另一方面,高校在管理公共资源方面存在制度空白或执行不力,使得个别行为有机可乘。此外,公众对“稀缺性”与“纪念品”的消费心理也为这类行为提供了市场土壤。
对于这一事件,社会各界反应不一。部分网友认为,湖水属于公共资源,不应被个人占有和贩卖;也有观点指出,若湖水未经污染且不影响生态,售卖行为未必不可接受。还有人表示,此举虽然看似无害,实则模糊了公共财产与私人牟利之间的界限,可能助长不良风气;而一些市场营销从业者则认为,这是一种创新的品牌传播方式,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