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假防晒衣,让每份检测报告经得起阳光曝晒

2025-06-11 07:52 来源:工人日报

据6月9日央视报道,日前,记者在江西上饶的信丰服装加工厂发现,一些所谓的防晒衣不仅未标注产品名称、厂名、厂址等信息,防晒衣包装袋上还赫然印着“UPF50+”的标识。当记者询问其真实的紫外线防护系数时,公司负责人却说不出来,反而强调消费者又不会真的拿去检测,所以这个数值怎么写都行。

服装厂负责人面对镜头的一句大实话,撕开了防晒衣市场造假猖獗的遮羞布。当三无防晒衣公然标着“UPF50+”年销30万件,当一些检测机构可“直出”检测合格报告,这条由造假厂商与违规检测机构编织的黑色产业链,已然严重践踏了消费者权益。

防晒衣市场乱象,折射出质量监管体系的全链条失守。防晒指数可“私人定制”、布料商公然推销防晒指数不达标的原料等,令人触目惊心。防晒衣造假如此猖獗,很大程度源于下游检测公司为牟利而自甘堕落,一些机构只需300元和一张产品照片,无需寄样就能炮制合格报告,甚至伪造送检日期与检测数据。而消费者手持紫外线感应卡测试防晒效果,也是商家精心设计的骗局。

此类乱象暴露出一些检测机构“以假养假”的积弊。任由其继续上演,不仅会瓦解市场信任的基石,也会赔上市场公平与消费者的安全,甚至会污染行业生态,使合规企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

斩断造假链条,需监管利剑多向发力。其一,对检测机构实行“零容忍”监管,比如,可建立全国联网的检测机构信用档案,对参与“直出报告”的违规者永久取消资质。其二,压实电商平台主体责任,平台需积极升级筛查手段,高效发现异常商品,对虚标参数、缺失厂名厂址的防晒衣即时下架。其三,激活惩罚性赔偿机制。针对类似年销30万件“三无”防晒衣的恶劣行为,应以销售额为基数实施高额处罚,让违法者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

眼下,当地市监局查封涉事企业的通报,彰显了执法决心,但比个案处置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打起十二分精神对虚假宣传说不。唯有将突击式整治转化为常态化高压,让每份检测报告经得起阳光曝晒,消费者的肌肤才能真正免受紫外线灼伤。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揪出假防晒衣,让每份检测报告经得起阳光曝晒

2025年06月11日 07:52   来源:工人日报   刘纯银

据6月9日央视报道,日前,记者在江西上饶的信丰服装加工厂发现,一些所谓的防晒衣不仅未标注产品名称、厂名、厂址等信息,防晒衣包装袋上还赫然印着“UPF50+”的标识。当记者询问其真实的紫外线防护系数时,公司负责人却说不出来,反而强调消费者又不会真的拿去检测,所以这个数值怎么写都行。

服装厂负责人面对镜头的一句大实话,撕开了防晒衣市场造假猖獗的遮羞布。当三无防晒衣公然标着“UPF50+”年销30万件,当一些检测机构可“直出”检测合格报告,这条由造假厂商与违规检测机构编织的黑色产业链,已然严重践踏了消费者权益。

防晒衣市场乱象,折射出质量监管体系的全链条失守。防晒指数可“私人定制”、布料商公然推销防晒指数不达标的原料等,令人触目惊心。防晒衣造假如此猖獗,很大程度源于下游检测公司为牟利而自甘堕落,一些机构只需300元和一张产品照片,无需寄样就能炮制合格报告,甚至伪造送检日期与检测数据。而消费者手持紫外线感应卡测试防晒效果,也是商家精心设计的骗局。

此类乱象暴露出一些检测机构“以假养假”的积弊。任由其继续上演,不仅会瓦解市场信任的基石,也会赔上市场公平与消费者的安全,甚至会污染行业生态,使合规企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

斩断造假链条,需监管利剑多向发力。其一,对检测机构实行“零容忍”监管,比如,可建立全国联网的检测机构信用档案,对参与“直出报告”的违规者永久取消资质。其二,压实电商平台主体责任,平台需积极升级筛查手段,高效发现异常商品,对虚标参数、缺失厂名厂址的防晒衣即时下架。其三,激活惩罚性赔偿机制。针对类似年销30万件“三无”防晒衣的恶劣行为,应以销售额为基数实施高额处罚,让违法者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

眼下,当地市监局查封涉事企业的通报,彰显了执法决心,但比个案处置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打起十二分精神对虚假宣传说不。唯有将突击式整治转化为常态化高压,让每份检测报告经得起阳光曝晒,消费者的肌肤才能真正免受紫外线灼伤。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