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衣虚标数据,灼伤的是消费者的信任

2025-06-10 07:25 来源:红网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防晒衣市场乱象,揭示部分“爆款防晒衣”虚标数据、防晒效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现状。产品低劣的防护性能与直播间里“核心降温、触感冰凉、新型科技面料”等诱人宣传形成鲜明对比,不仅使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更“晒”伤了社会信任与市场肌理。

依据国家标准(GB/T 18830—2009)的规定,只有产品符合紫外线防护系数(UPF)>40,且长波紫外线(UVA)透过率<5%时,方可称之为“防紫外线产品”。然而,央视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许多声称拥有“50+”防晒能力的商品,实际UPF仅为“30+”,甚至远低于及格线。更令人愤慨的是,许多商家竟公开承认消费者难以辨识品质,采用紫外线感应卡误导消费者,在明知产品不合格的情况下,仍虚标防护系数,甚至连儿童款防晒衣也未能幸免于这场“虚假防晒”的闹剧。一款全网销量高达3万多件的明星产品,其真实性能却与宣传大相径庭,这无疑给本就鱼龙混杂的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这起事件的争议点绝非只是几个数字上的偏差,其背后更隐藏着对消费者健康权益的漠视和对商业道德的践踏。人们购买防晒衣,是为了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皮肤免受晒伤、光老化甚至皮肤癌的威胁。当这些产品形同虚设,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暴露在紫外线中,付出了金钱却买来了健康风险,这种隐形伤害是难以估量的。同时,这种公然造假的行为,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劣币驱逐良币,让那些投入成本、遵循标准、诚信经营的企业处于不利地位,长此以往,将扼杀行业的创新动力,阻碍行业健康发展。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心逐渐瓦解,最终影响的将是整个社会消费的健康生态。

面对如此普遍且明目张胆的虚标行为,我们不得不深思:国家标准早已明确,为何仍有企业明知故犯,甚至形成规模化的虚假宣传和生产?这既反映出部分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突破道德底线,在从业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也暴露出市场监管可能存在的漏洞和执法力度不足。当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收益时,不法商家便会铤而走险。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投机心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个体权益,更侵蚀了社会信任的基石。

因此,要根治防晒衣市场的“虚假防晒”顽疾,需要多方协同发力。首先,监管部门必须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抽检机制,对虚标、造假行为零容忍,一旦查实,必须严惩不贷,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价。其次,生产企业应坚守诚信底线,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自觉遵守国家标准,加强内部质检,真正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产品。此外,媒体应持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行业乱象,为消费者提供真实信息。最后,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警惕,不盲目听信夸大宣传,理性消费,购买防晒产品时,除了看外观和价格,更要关注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有明确的UPF标识等,共同推动市场向更加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阳光下的安全与美好。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防晒衣虚标数据,灼伤的是消费者的信任

2025年06月10日 07:25   来源:红网   徐梓洋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防晒衣市场乱象,揭示部分“爆款防晒衣”虚标数据、防晒效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现状。产品低劣的防护性能与直播间里“核心降温、触感冰凉、新型科技面料”等诱人宣传形成鲜明对比,不仅使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更“晒”伤了社会信任与市场肌理。

依据国家标准(GB/T 18830—2009)的规定,只有产品符合紫外线防护系数(UPF)>40,且长波紫外线(UVA)透过率<5%时,方可称之为“防紫外线产品”。然而,央视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许多声称拥有“50+”防晒能力的商品,实际UPF仅为“30+”,甚至远低于及格线。更令人愤慨的是,许多商家竟公开承认消费者难以辨识品质,采用紫外线感应卡误导消费者,在明知产品不合格的情况下,仍虚标防护系数,甚至连儿童款防晒衣也未能幸免于这场“虚假防晒”的闹剧。一款全网销量高达3万多件的明星产品,其真实性能却与宣传大相径庭,这无疑给本就鱼龙混杂的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这起事件的争议点绝非只是几个数字上的偏差,其背后更隐藏着对消费者健康权益的漠视和对商业道德的践踏。人们购买防晒衣,是为了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皮肤免受晒伤、光老化甚至皮肤癌的威胁。当这些产品形同虚设,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暴露在紫外线中,付出了金钱却买来了健康风险,这种隐形伤害是难以估量的。同时,这种公然造假的行为,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劣币驱逐良币,让那些投入成本、遵循标准、诚信经营的企业处于不利地位,长此以往,将扼杀行业的创新动力,阻碍行业健康发展。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心逐渐瓦解,最终影响的将是整个社会消费的健康生态。

面对如此普遍且明目张胆的虚标行为,我们不得不深思:国家标准早已明确,为何仍有企业明知故犯,甚至形成规模化的虚假宣传和生产?这既反映出部分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突破道德底线,在从业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也暴露出市场监管可能存在的漏洞和执法力度不足。当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收益时,不法商家便会铤而走险。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投机心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个体权益,更侵蚀了社会信任的基石。

因此,要根治防晒衣市场的“虚假防晒”顽疾,需要多方协同发力。首先,监管部门必须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抽检机制,对虚标、造假行为零容忍,一旦查实,必须严惩不贷,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价。其次,生产企业应坚守诚信底线,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自觉遵守国家标准,加强内部质检,真正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产品。此外,媒体应持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行业乱象,为消费者提供真实信息。最后,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警惕,不盲目听信夸大宣传,理性消费,购买防晒产品时,除了看外观和价格,更要关注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有明确的UPF标识等,共同推动市场向更加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阳光下的安全与美好。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