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防晒衣市场乱象,揭示部分“爆款防晒衣”虚标数据、防晒效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现状。产品低劣的防护性能与直播间里“核心降温、触感冰凉、新型科技面料”等诱人宣传形成鲜明对比,不仅使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更“晒”伤了社会信任与市场肌理。
依据国家标准(GB/T 18830—2009)的规定,只有产品符合紫外线防护系数(UPF)>40,且长波紫外线(UVA)透过率<5%时,方可称之为“防紫外线产品”。然而,央视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许多声称拥有“50+”防晒能力的商品,实际UPF仅为“30+”,甚至远低于及格线。更令人愤慨的是,许多商家竟公开承认消费者难以辨识品质,采用紫外线感应卡误导消费者,在明知产品不合格的情况下,仍虚标防护系数,甚至连儿童款防晒衣也未能幸免于这场“虚假防晒”的闹剧。一款全网销量高达3万多件的明星产品,其真实性能却与宣传大相径庭,这无疑给本就鱼龙混杂的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这起事件的争议点绝非只是几个数字上的偏差,其背后更隐藏着对消费者健康权益的漠视和对商业道德的践踏。人们购买防晒衣,是为了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皮肤免受晒伤、光老化甚至皮肤癌的威胁。当这些产品形同虚设,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暴露在紫外线中,付出了金钱却买来了健康风险,这种隐形伤害是难以估量的。同时,这种公然造假的行为,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劣币驱逐良币,让那些投入成本、遵循标准、诚信经营的企业处于不利地位,长此以往,将扼杀行业的创新动力,阻碍行业健康发展。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心逐渐瓦解,最终影响的将是整个社会消费的健康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