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夕,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研究员韦东奕开通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一条和网友打招呼的视频,仅3句话就让账号粉丝在几天之内突破2000万。这也让人们看到智力作为一种顶级流量资源的力量。
来看他加入网络后引起的各方波澜——大量网友赶来沾学霸的气息,将他的账号评论区变为“高考许愿池”;有网友怀着对知识的敬畏,表示“下条视频估计就看不懂了”;不少商家闻风而动,注册诸如“韦东奕严选”等蹭流量的卖货账号;一些媒体则呼吁警惕流量造神,表示要给科研人员不被打扰的权利。
韦东奕来到网络世界,成为一个“现象级”事件,或许是因为这和人们以往的认知形成了强烈反差。
此前,网络不乏韦东奕的种种“传说”——他是少年天才,15岁拿下国际数学竞赛金奖,18岁保送北大,8年读完北大数院本硕博,后任北大数院助理教授;形成反差的是他手拎馒头、怀抱矿泉水、平日不使用社交媒体的简朴生活,“离群索居”“隔绝尘嚣”是对这个青年学者的形象勾勒。
他的形象不仅符合,甚至锐化了人们对科研人才特点的想象。似乎真正做科研的人就应该躲在“幕后”,避免“聚光灯”照射,专心致志攻克难题。顶尖人才与公共场域之间的交流也大多停留在官方、正式的渠道,似乎直接“下沉”到公众之间会让科研人才纯粹的生活环境变得“四面透风”,难以抵御随之而来的各种“杂音”“杂质”。
这是对科研的传统印象,也体现了公众对学术偶像朴素的保护欲,这种保护欲从网友关心韦东奕的牙齿,并呼吁关心他的身心健康中也能看出。只不过,这种对学术人才的关注,该与人们对学术绝对宁静的设想松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