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接纳更多科研人才加入网络

2025-06-10 07:13 来源:光明网

高考前夕,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研究员韦东奕开通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一条和网友打招呼的视频,仅3句话就让账号粉丝在几天之内突破2000万。这也让人们看到智力作为一种顶级流量资源的力量。

来看他加入网络后引起的各方波澜——大量网友赶来沾学霸的气息,将他的账号评论区变为“高考许愿池”;有网友怀着对知识的敬畏,表示“下条视频估计就看不懂了”;不少商家闻风而动,注册诸如“韦东奕严选”等蹭流量的卖货账号;一些媒体则呼吁警惕流量造神,表示要给科研人员不被打扰的权利。

韦东奕来到网络世界,成为一个“现象级”事件,或许是因为这和人们以往的认知形成了强烈反差。

此前,网络不乏韦东奕的种种“传说”——他是少年天才,15岁拿下国际数学竞赛金奖,18岁保送北大,8年读完北大数院本硕博,后任北大数院助理教授;形成反差的是他手拎馒头、怀抱矿泉水、平日不使用社交媒体的简朴生活,“离群索居”“隔绝尘嚣”是对这个青年学者的形象勾勒。

他的形象不仅符合,甚至锐化了人们对科研人才特点的想象。似乎真正做科研的人就应该躲在“幕后”,避免“聚光灯”照射,专心致志攻克难题。顶尖人才与公共场域之间的交流也大多停留在官方、正式的渠道,似乎直接“下沉”到公众之间会让科研人才纯粹的生活环境变得“四面透风”,难以抵御随之而来的各种“杂音”“杂质”。

这是对科研的传统印象,也体现了公众对学术偶像朴素的保护欲,这种保护欲从网友关心韦东奕的牙齿,并呼吁关心他的身心健康中也能看出。只不过,这种对学术人才的关注,该与人们对学术绝对宁静的设想松绑了。

需要认识到的是,一个成熟的科研人员在成长过程中必定听过不少“杂音”,也被不少“杂质”诱惑,能够坚持走科研道路必定有强烈的内驱力支撑,比如热爱、求知、专注自我,这些美好素质不见得会被流量轻易左右。

同时,在流量成为各行各业都需要面对的新型名利和压力考验的今天,科研人员也不见得能够置身事外,被隔绝在一个绝对真空的环境里。因而,当韦东奕选择走到“台前”,想要在网络世界中建立一个“真实可控的窗口”时,这是一名科研人员对如何适应网络世界的尝试,人们不妨尊重其选择。

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科研人才走出象牙塔来到公众身边,益处也显而易见。公众哪怕未必真正理解学术大咖们科普的内容,也能从对其账号进行关注这样具象的投射中,进一步激发自己对学习、钻研的执着精神,对天道酬勤、功不唐捐的价值认定。而对更广泛的科研群体,借助社交媒体传播本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也是让知识抵达更多受众的有效方式。

尽可能多地展现学术“平易近人”的一面,也有利于提升青年投入科研的意愿。比如不少高校学者在个人介绍中使用卡通头像、网络语言,都为传统科研中严肃、板正、繁重的学者形象提供了一种反向输出,获得了舆论的广泛点赞,也展示了科研人才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既然人们乐见这样的文化氛围,则不妨以尊重、理性、宽松的舆论环境接纳更多科研人才加入网络。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理性接纳更多科研人才加入网络

2025年06月10日 07:13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高考前夕,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研究员韦东奕开通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一条和网友打招呼的视频,仅3句话就让账号粉丝在几天之内突破2000万。这也让人们看到智力作为一种顶级流量资源的力量。

来看他加入网络后引起的各方波澜——大量网友赶来沾学霸的气息,将他的账号评论区变为“高考许愿池”;有网友怀着对知识的敬畏,表示“下条视频估计就看不懂了”;不少商家闻风而动,注册诸如“韦东奕严选”等蹭流量的卖货账号;一些媒体则呼吁警惕流量造神,表示要给科研人员不被打扰的权利。

韦东奕来到网络世界,成为一个“现象级”事件,或许是因为这和人们以往的认知形成了强烈反差。

此前,网络不乏韦东奕的种种“传说”——他是少年天才,15岁拿下国际数学竞赛金奖,18岁保送北大,8年读完北大数院本硕博,后任北大数院助理教授;形成反差的是他手拎馒头、怀抱矿泉水、平日不使用社交媒体的简朴生活,“离群索居”“隔绝尘嚣”是对这个青年学者的形象勾勒。

他的形象不仅符合,甚至锐化了人们对科研人才特点的想象。似乎真正做科研的人就应该躲在“幕后”,避免“聚光灯”照射,专心致志攻克难题。顶尖人才与公共场域之间的交流也大多停留在官方、正式的渠道,似乎直接“下沉”到公众之间会让科研人才纯粹的生活环境变得“四面透风”,难以抵御随之而来的各种“杂音”“杂质”。

这是对科研的传统印象,也体现了公众对学术偶像朴素的保护欲,这种保护欲从网友关心韦东奕的牙齿,并呼吁关心他的身心健康中也能看出。只不过,这种对学术人才的关注,该与人们对学术绝对宁静的设想松绑了。

需要认识到的是,一个成熟的科研人员在成长过程中必定听过不少“杂音”,也被不少“杂质”诱惑,能够坚持走科研道路必定有强烈的内驱力支撑,比如热爱、求知、专注自我,这些美好素质不见得会被流量轻易左右。

同时,在流量成为各行各业都需要面对的新型名利和压力考验的今天,科研人员也不见得能够置身事外,被隔绝在一个绝对真空的环境里。因而,当韦东奕选择走到“台前”,想要在网络世界中建立一个“真实可控的窗口”时,这是一名科研人员对如何适应网络世界的尝试,人们不妨尊重其选择。

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科研人才走出象牙塔来到公众身边,益处也显而易见。公众哪怕未必真正理解学术大咖们科普的内容,也能从对其账号进行关注这样具象的投射中,进一步激发自己对学习、钻研的执着精神,对天道酬勤、功不唐捐的价值认定。而对更广泛的科研群体,借助社交媒体传播本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也是让知识抵达更多受众的有效方式。

尽可能多地展现学术“平易近人”的一面,也有利于提升青年投入科研的意愿。比如不少高校学者在个人介绍中使用卡通头像、网络语言,都为传统科研中严肃、板正、繁重的学者形象提供了一种反向输出,获得了舆论的广泛点赞,也展示了科研人才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既然人们乐见这样的文化氛围,则不妨以尊重、理性、宽松的舆论环境接纳更多科研人才加入网络。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