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价格战没有受益者

2025-06-09 08:1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源泉。但恶性价格战会让产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最终也会侵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最近,部分汽车企业掀起新一轮价格战,行业内卷式竞争现象再次引发社会热议。中汽协发布倡议,反对车企价格战,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也有一些人认为,价格竞争是市场效率的体现,企业在价格方面的竞争是优胜劣汰过程,受益的最终是消费者,相关部门不应进行干涉。

消费者是价格战的受益者吗?

从短期和表面上看,因为能以更低价格购买到更多商品,价格战似乎有利于消费者。但必须明确的是,表面上的低价,蕴含着更高的隐性成本。如果价格竞争的支撑要素是商业模式创新、技术进步或成本降低,那么它就属于良性循环。但在很多情况下,价格战依赖于平台巨额补贴或市场参与者过度竞争,这种情况不可持续。

价格战蚕食企业利润空间,会造成企业压缩创新投入,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变慢,容易陷入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导致市场缺乏突破性创新,不仅造成资源的低效利用,也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恶性竞争下,有些企业靠偷工减料、牺牲售后服务来降低成本,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以人人熟知的网络购物为例,近年来电商平台俨然成为内卷高地,关键词之一就是低价。从仅退款到自动跟价、全网比价,不少商家无利可图、苦不堪言,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到头来伤害的还是消费者。优质优价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合理定价获得适度利润,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和良性经营的关键所在。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增长10.5倍,投诉举报量增幅高达47.1倍。以汽车为例,作为高价值耐用品,其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人身安全息息相关。如果因打价格战造成企业倒闭,也将造成无人售后维修保养的后果,目前,已有部分品牌出现了这类问题。

从消费心理看,消费者希望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无可厚非。但当价格普遍下降时,消费者往往会形成价格进一步降低的预期,这将导致他们减少当前的消费支出。持这种想法的人越多,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就越明显。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源泉。但恶性价格战会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让产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最终侵害的是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存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恶性价格战没有受益者

2025年06月09日 08:1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源泉。但恶性价格战会让产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最终也会侵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最近,部分汽车企业掀起新一轮价格战,行业内卷式竞争现象再次引发社会热议。中汽协发布倡议,反对车企价格战,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也有一些人认为,价格竞争是市场效率的体现,企业在价格方面的竞争是优胜劣汰过程,受益的最终是消费者,相关部门不应进行干涉。

消费者是价格战的受益者吗?

从短期和表面上看,因为能以更低价格购买到更多商品,价格战似乎有利于消费者。但必须明确的是,表面上的低价,蕴含着更高的隐性成本。如果价格竞争的支撑要素是商业模式创新、技术进步或成本降低,那么它就属于良性循环。但在很多情况下,价格战依赖于平台巨额补贴或市场参与者过度竞争,这种情况不可持续。

价格战蚕食企业利润空间,会造成企业压缩创新投入,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变慢,容易陷入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导致市场缺乏突破性创新,不仅造成资源的低效利用,也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恶性竞争下,有些企业靠偷工减料、牺牲售后服务来降低成本,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以人人熟知的网络购物为例,近年来电商平台俨然成为内卷高地,关键词之一就是低价。从仅退款到自动跟价、全网比价,不少商家无利可图、苦不堪言,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到头来伤害的还是消费者。优质优价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合理定价获得适度利润,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和良性经营的关键所在。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增长10.5倍,投诉举报量增幅高达47.1倍。以汽车为例,作为高价值耐用品,其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人身安全息息相关。如果因打价格战造成企业倒闭,也将造成无人售后维修保养的后果,目前,已有部分品牌出现了这类问题。

从消费心理看,消费者希望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无可厚非。但当价格普遍下降时,消费者往往会形成价格进一步降低的预期,这将导致他们减少当前的消费支出。持这种想法的人越多,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就越明显。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源泉。但恶性价格战会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让产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最终侵害的是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存举)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