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面发力解好现金分红这道题

2025-06-09 07:01 来源:证券日报

6月5日,上交所召开高分红重回报暨上市公司价值提升座谈会,就进一步提升高分红、高股息率上市公司估值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充分听取意见建议。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是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之一,也是保护投资者权益、强化股东回报的重要体现。积极分红,不仅能确保各类投资者共享公司发展成果,提高公司估值,长期来看也有助于持续提升A股投资价值,稳定市场情绪,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以上市公司兖矿能源为例,与上市之初相比,该公司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31倍、18倍,分红比例则由35%提升至60%。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条清晰的轨迹——公司高速发展的同时保障股东回报同步增长。

新“国九条”发布以来,政策持续引导上市公司提升回报投资者意识、加大现金分红力度。中上协最新数据显示,有3751家上市公司公布或实施2024年经营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分红总额近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A股分红生态在政策推动下持续改善,但相对成熟市场来说,仍有提升空间:一是不同行业分红差距大,比如银行业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额度显著领先其他行业;二是“铁公鸡”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公司连续多年盈利却不履行分红承诺;三是主动分红意识有提升,但局部仍有不足,部分公司为应对监管要求才进行分红,更有甚者是被“点名”后被动分红;四是部分公司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过度分红,加剧企业经营风险。

笔者认为,要构建稳定、可持续分红生态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监管层面,持续强化政策激励与制度约束,细化监管细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司实施分层监管,严控异常分红与套利;公司层面,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与分红模式,根据公司自身情况,平衡公司投资发展、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现金分红三方面关系,建立合理分红机制,并主动披露中长期分红规划,还可结合“注销式回购”等工具,提升企业估值;在产品层面,丰富红利指数、高股息主题基金相关产品体系,吸引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

鼓励分红的本质就是构建“价值创造—回报投资者—估值提升”的正循环。我们相信,随着A股“重回报”意识不断提升,分红生态持续完善,投资者获得感同步提升,具备持续分红能力的高股息率上市公司将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优选标的,进而实现价值重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三方面发力解好现金分红这道题

2025年06月09日 07:01   来源:证券日报   谢若琳

6月5日,上交所召开高分红重回报暨上市公司价值提升座谈会,就进一步提升高分红、高股息率上市公司估值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充分听取意见建议。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是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之一,也是保护投资者权益、强化股东回报的重要体现。积极分红,不仅能确保各类投资者共享公司发展成果,提高公司估值,长期来看也有助于持续提升A股投资价值,稳定市场情绪,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以上市公司兖矿能源为例,与上市之初相比,该公司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31倍、18倍,分红比例则由35%提升至60%。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条清晰的轨迹——公司高速发展的同时保障股东回报同步增长。

新“国九条”发布以来,政策持续引导上市公司提升回报投资者意识、加大现金分红力度。中上协最新数据显示,有3751家上市公司公布或实施2024年经营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分红总额近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A股分红生态在政策推动下持续改善,但相对成熟市场来说,仍有提升空间:一是不同行业分红差距大,比如银行业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额度显著领先其他行业;二是“铁公鸡”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公司连续多年盈利却不履行分红承诺;三是主动分红意识有提升,但局部仍有不足,部分公司为应对监管要求才进行分红,更有甚者是被“点名”后被动分红;四是部分公司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过度分红,加剧企业经营风险。

笔者认为,要构建稳定、可持续分红生态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监管层面,持续强化政策激励与制度约束,细化监管细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司实施分层监管,严控异常分红与套利;公司层面,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与分红模式,根据公司自身情况,平衡公司投资发展、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现金分红三方面关系,建立合理分红机制,并主动披露中长期分红规划,还可结合“注销式回购”等工具,提升企业估值;在产品层面,丰富红利指数、高股息主题基金相关产品体系,吸引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

鼓励分红的本质就是构建“价值创造—回报投资者—估值提升”的正循环。我们相信,随着A股“重回报”意识不断提升,分红生态持续完善,投资者获得感同步提升,具备持续分红能力的高股息率上市公司将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优选标的,进而实现价值重估。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