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最近,在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上,这句幽默的助威口号出了圈。这场由13支城市球队参与的地方赛事吸引了全国目光。
球场上,以业余球员为主的球队为家乡荣誉而战;看台上,上座率甚至赶上了职业联赛;赛场外,城市间的比拼从足球延伸至经济民生、历史文化、美食风景;网络中,各路网友用短视频、表情包为各自城市站台助威……海外社交媒体上,有网友说,没想到中国的足球友谊赛,场面堪比五大联赛。
友谊“靠边站”自然是调侃,当城市的烟火气飘进绿茵场,人们在呐喊和欢笑中找到了归属感,也在“较劲”和“斗嘴”中收获了凝聚力。
“苏超”之所以成功,既有体育赛事本身的吸引力,更有城市认同的情感张力。它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调动起各地的积极性,把比赛变成了大家共同参与的大事、乐事。人们踊跃参赛、热情观赛,源于对体育的热爱、对城市的热爱;大家积极“造梗”、花式“整活”,背后是文化的自信和松弛的心态。
“苏超”与此前走红的“村超”“村BA”相似,不仅点燃人们的体育激情,也助推了当地的乡村全面振兴和城市发展,因此形成兼具地方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超级IP”。
这种体育现象,是体育事业在中国蓬勃生长的生动写照,也折射出中国人体育观念的变化——不只“看冠军”,也走进球场为同乡助威、为邻里喝彩;不只“看比赛”,更亲自上场、全身心参与;不只“看体育”,还借机吃住行玩、打卡消费……这些喜闻乐见的群众性赛事正融入中国人的日常,转化为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