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生命教育这堂“必修课”

2025-06-06 07:40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上海新华路隧道成了“网红拍照打卡点”。尽管隧道口设有禁止行人进入的标志,但仍有不少年轻人在夜晚进入隧道拍照。灯光昏暗,车来车往,极易发生交通事故。据悉,还有不少地方的隧道也有类似现象。为了拍出电影中的“拉风感”,竟然不顾生命安全。如此做法,实不可取。

  美丽的风景千千万,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没有生命安全,哪有镜头前的“高光时刻”?生命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必修课”,儿童青少年尤其需要上好这堂课。当前,一些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安全意识缺乏、生存能力不足、心理问题增多、人生方向迷失等“成长烦恼”,大多与生命教育缺失有关。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生命因独特而珍贵。教育工作面对的是完整的生命,其使命是培养、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教育的重点不在知识,而在生命。如果片面追求知识和分数,而缺少对生命的关注,这样的教育无疑是残缺的。因此,教育工作既要关注“何以为生”的知识技能传授,更要关注“为何而生”的生命意义追问,让每一颗生命的种子都能尽情生长。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的教育,也是为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涵盖了出生与死亡、安全与健康、权利与义务、价值与意义等内容,其核心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成就生命,树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生生不息的理念。生命教育不是服务于生存竞争的教育,而是服务于幸福生活的教育。其目标不仅是要让人学会生存技能,更要引导人追求幸福生活、思考人生意义、提高生命品质。

  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分别代表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人的三重生命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辩证统一,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生。其中,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存在的前提。没有自然生命,一切都是泡影。然而,再长的自然生命也是有限的。离开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也将失去意义。如果没有社会生命的支撑,人类将成为彼此隔绝的孤岛;如果没有精神生命的引领,人类如同失去导航的船舶。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只有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才能止于至善。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生命教育的“大本营”。生命教育离不开校园的小课堂,更离不开生活的大课堂。然而,“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和家长有一个共同角色,就是孩子的“生命导师”。生命教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动、具体的实践。只有活在当下,才能领略生命的无限风光。一个花苞,一声蝉鸣,蕴藏着生命的力量;一个脚印,一道皱纹,刻画着生命的年轮;一个微笑,一次牵手,传递着生命的关爱;一个诺言,一份坚守,彰显着生命的高贵。当一个人能够感受到生命的自在、体会到生命的庄严、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便是生命教育开花结果的时刻。

  2500多年前,孔子与弟子们围坐言志。曾点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时节,一群人洗洗澡、吹吹风,呼啸吟唱,一路有歌声。这样的画面,令孔子喟然感叹,欣欣然向往之。生命教育的课堂,一如那暮春的归途歌咏,原本这般风景无限!

  展望未来,生命教育又该是何等景象?我们期待,一批又一批孩子长大之后,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风,不惑、不忧、不惧,每个人都能活出喜悦、活出价值、活出精彩,让生命更加灿烂芬芳、幸福圆满。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好生命教育这堂“必修课”

2025年06月06日 07:40   来源:人民日报   白剑峰

  近日,上海新华路隧道成了“网红拍照打卡点”。尽管隧道口设有禁止行人进入的标志,但仍有不少年轻人在夜晚进入隧道拍照。灯光昏暗,车来车往,极易发生交通事故。据悉,还有不少地方的隧道也有类似现象。为了拍出电影中的“拉风感”,竟然不顾生命安全。如此做法,实不可取。

  美丽的风景千千万,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没有生命安全,哪有镜头前的“高光时刻”?生命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必修课”,儿童青少年尤其需要上好这堂课。当前,一些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安全意识缺乏、生存能力不足、心理问题增多、人生方向迷失等“成长烦恼”,大多与生命教育缺失有关。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生命因独特而珍贵。教育工作面对的是完整的生命,其使命是培养、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教育的重点不在知识,而在生命。如果片面追求知识和分数,而缺少对生命的关注,这样的教育无疑是残缺的。因此,教育工作既要关注“何以为生”的知识技能传授,更要关注“为何而生”的生命意义追问,让每一颗生命的种子都能尽情生长。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的教育,也是为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涵盖了出生与死亡、安全与健康、权利与义务、价值与意义等内容,其核心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成就生命,树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生生不息的理念。生命教育不是服务于生存竞争的教育,而是服务于幸福生活的教育。其目标不仅是要让人学会生存技能,更要引导人追求幸福生活、思考人生意义、提高生命品质。

  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分别代表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人的三重生命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辩证统一,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生。其中,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存在的前提。没有自然生命,一切都是泡影。然而,再长的自然生命也是有限的。离开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也将失去意义。如果没有社会生命的支撑,人类将成为彼此隔绝的孤岛;如果没有精神生命的引领,人类如同失去导航的船舶。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只有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才能止于至善。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生命教育的“大本营”。生命教育离不开校园的小课堂,更离不开生活的大课堂。然而,“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和家长有一个共同角色,就是孩子的“生命导师”。生命教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动、具体的实践。只有活在当下,才能领略生命的无限风光。一个花苞,一声蝉鸣,蕴藏着生命的力量;一个脚印,一道皱纹,刻画着生命的年轮;一个微笑,一次牵手,传递着生命的关爱;一个诺言,一份坚守,彰显着生命的高贵。当一个人能够感受到生命的自在、体会到生命的庄严、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便是生命教育开花结果的时刻。

  2500多年前,孔子与弟子们围坐言志。曾点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时节,一群人洗洗澡、吹吹风,呼啸吟唱,一路有歌声。这样的画面,令孔子喟然感叹,欣欣然向往之。生命教育的课堂,一如那暮春的归途歌咏,原本这般风景无限!

  展望未来,生命教育又该是何等景象?我们期待,一批又一批孩子长大之后,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风,不惑、不忧、不惧,每个人都能活出喜悦、活出价值、活出精彩,让生命更加灿烂芬芳、幸福圆满。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