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的冰棍、2元的矿泉水、2.5元的黄瓜……这些被许多景区视为稀罕物的平价商品,让河南洛阳龙潭大峡谷意外走红,成为游客们口口相传的“良心景区”。这家曾深陷“破产”风波的国家5A级景区,坚持物价8年不涨,不卷价格卷服务,走出了一条以服务赢口碑、换流量的发展之路。(6月5日 央视新闻)
今年五一以来,龙潭大峡谷游客激增,门票、周边收入带动效益上涨,成为游客口中的良心景区,也在舆论场上逆袭出圈。这不仅是一则让人心生温暖的景区复苏故事,更是对当下众多高价景区经营模式的有力质问:同样是景区,为何人家能用1元冰棍换来上亿营收?为什么一些景区非要靠宰客走“快钱”之路?
龙潭大峡谷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它因运营公司资不抵债,成为“国内首个破产的5A级景区”。而如今的逆转源于2022年洛阳文化旅游投资集团的全面接管——不仅恢复了景区经营,还全面调整了其商业逻辑:不以门票营利为核心,转向服务驱动、口碑拉动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价格不涨、服务反卷的运营策略背后,是一整套系统性的服务重塑。从商品定价听证机制到游客参与的物价监督,从透明消费到餐饮住宿与本地价格同步,这些做法不是“情怀”,而是深思熟虑的商业逻辑:用诚信换信任,用体验促复购。
数据显示,2024年该景区旅游总收入已接近亿元,带动周边综合收入超2亿元。这无疑表明:即便在商业化语境中,仍然存在一种“让利于民、服务为本”的景区发展路径。相比之下,不少景区却仍沉迷于门票经济和强制消费陷阱。一些地方一边高喊振兴文旅,一边在节假日翻倍涨价,甚至通过园中园,二次票停车收费等隐形费用进行收入叠加。这种短视行为早已引起公众反感,甚至被贴上“杀鸡取卵”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