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产”到“爆红”:5A级景区的逆袭为何始于1元冰棍?

2025-06-06 07:30 来源:红网

1元的冰棍、2元的矿泉水、2.5元的黄瓜……这些被许多景区视为稀罕物的平价商品,让河南洛阳龙潭大峡谷意外走红,成为游客们口口相传的“良心景区”。这家曾深陷“破产”风波的国家5A级景区,坚持物价8年不涨,不卷价格卷服务,走出了一条以服务赢口碑、换流量的发展之路。(6月5日 央视新闻)

今年五一以来,龙潭大峡谷游客激增,门票、周边收入带动效益上涨,成为游客口中的良心景区,也在舆论场上逆袭出圈。这不仅是一则让人心生温暖的景区复苏故事,更是对当下众多高价景区经营模式的有力质问:同样是景区,为何人家能用1元冰棍换来上亿营收?为什么一些景区非要靠宰客走“快钱”之路?

龙潭大峡谷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它因运营公司资不抵债,成为“国内首个破产的5A级景区”。而如今的逆转源于2022年洛阳文化旅游投资集团的全面接管——不仅恢复了景区经营,还全面调整了其商业逻辑:不以门票营利为核心,转向服务驱动、口碑拉动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价格不涨、服务反卷的运营策略背后,是一整套系统性的服务重塑。从商品定价听证机制到游客参与的物价监督,从透明消费到餐饮住宿与本地价格同步,这些做法不是“情怀”,而是深思熟虑的商业逻辑:用诚信换信任,用体验促复购。

数据显示,2024年该景区旅游总收入已接近亿元,带动周边综合收入超2亿元。这无疑表明:即便在商业化语境中,仍然存在一种“让利于民、服务为本”的景区发展路径。相比之下,不少景区却仍沉迷于门票经济和强制消费陷阱。一些地方一边高喊振兴文旅,一边在节假日翻倍涨价,甚至通过园中园,二次票停车收费等隐形费用进行收入叠加。这种短视行为早已引起公众反感,甚至被贴上“杀鸡取卵”的标签。

事实证明,门票价格并不是游客是否买单的关键,而是服务能否对应体验的价值。一些高价景区门票动辄两三百元,却仍然厕所脏乱、导览冷漠、物价畸高,试问,这样的“高质景区”标签还有多少说服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龙潭大峡谷的用户思维:它将游客视为可长期维护的客户,而不是一次性收割的目标。这种逻辑不仅迎合了新一代游客对性价比和情绪价值的双重追求,也贴合文旅行业正在经历的去门票依赖化转型趋势。

这也给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景区管理者敲响了警钟:文旅竞争不再是景观与票价的比拼,而是服务意识、治理能力、产业联动的综合体现。高质量旅游的本质,是让游客感觉“值”,而不是单靠“贵”。龙潭大峡谷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服务不是成本,而是投资;价格不是障碍,而是桥梁;游客不是韭菜,而是资源。

在经济下行压力与消费谨慎情绪并存的当下,旅游业亟需一种全新的思路与姿态——不再迷信“高价=高品质”的逻辑,回归服务初心,把游客的体验感、获得感、信任感作为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破产”到“爆红”:5A级景区的逆袭为何始于1元冰棍?

2025年06月06日 07:30   来源:红网   吴宗豪

1元的冰棍、2元的矿泉水、2.5元的黄瓜……这些被许多景区视为稀罕物的平价商品,让河南洛阳龙潭大峡谷意外走红,成为游客们口口相传的“良心景区”。这家曾深陷“破产”风波的国家5A级景区,坚持物价8年不涨,不卷价格卷服务,走出了一条以服务赢口碑、换流量的发展之路。(6月5日 央视新闻)

今年五一以来,龙潭大峡谷游客激增,门票、周边收入带动效益上涨,成为游客口中的良心景区,也在舆论场上逆袭出圈。这不仅是一则让人心生温暖的景区复苏故事,更是对当下众多高价景区经营模式的有力质问:同样是景区,为何人家能用1元冰棍换来上亿营收?为什么一些景区非要靠宰客走“快钱”之路?

龙潭大峡谷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它因运营公司资不抵债,成为“国内首个破产的5A级景区”。而如今的逆转源于2022年洛阳文化旅游投资集团的全面接管——不仅恢复了景区经营,还全面调整了其商业逻辑:不以门票营利为核心,转向服务驱动、口碑拉动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价格不涨、服务反卷的运营策略背后,是一整套系统性的服务重塑。从商品定价听证机制到游客参与的物价监督,从透明消费到餐饮住宿与本地价格同步,这些做法不是“情怀”,而是深思熟虑的商业逻辑:用诚信换信任,用体验促复购。

数据显示,2024年该景区旅游总收入已接近亿元,带动周边综合收入超2亿元。这无疑表明:即便在商业化语境中,仍然存在一种“让利于民、服务为本”的景区发展路径。相比之下,不少景区却仍沉迷于门票经济和强制消费陷阱。一些地方一边高喊振兴文旅,一边在节假日翻倍涨价,甚至通过园中园,二次票停车收费等隐形费用进行收入叠加。这种短视行为早已引起公众反感,甚至被贴上“杀鸡取卵”的标签。

事实证明,门票价格并不是游客是否买单的关键,而是服务能否对应体验的价值。一些高价景区门票动辄两三百元,却仍然厕所脏乱、导览冷漠、物价畸高,试问,这样的“高质景区”标签还有多少说服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龙潭大峡谷的用户思维:它将游客视为可长期维护的客户,而不是一次性收割的目标。这种逻辑不仅迎合了新一代游客对性价比和情绪价值的双重追求,也贴合文旅行业正在经历的去门票依赖化转型趋势。

这也给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景区管理者敲响了警钟:文旅竞争不再是景观与票价的比拼,而是服务意识、治理能力、产业联动的综合体现。高质量旅游的本质,是让游客感觉“值”,而不是单靠“贵”。龙潭大峡谷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服务不是成本,而是投资;价格不是障碍,而是桥梁;游客不是韭菜,而是资源。

在经济下行压力与消费谨慎情绪并存的当下,旅游业亟需一种全新的思路与姿态——不再迷信“高价=高品质”的逻辑,回归服务初心,把游客的体验感、获得感、信任感作为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