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路牌出圈:景区不妨多些这样的“损”式幽默

2025-06-06 07:25 来源:红网

近日,青岛琅琊台风景区的登山指示牌因“嘲讽式”标语走红网络。“爬不动了吧,哈哈哈哈哈”“别担心,还有三万步,想回家找妈妈了吧?”等文案让游客直呼“扎心又好笑”。景区回应称,这是由90后、00后设计的,目的是“为游客鼓舞士气和提供情绪价值。”(6月4日 九派新闻)

在传统认知中,景区指示牌的功能仅限于方向指引或安全提示,内容往往严肃刻板。琅琊台这些标语,却让冷冰冰的公共设施突然“活”了过来。这种创新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恰恰因为它精准捕捉了当代年轻人的情绪需求,在苦哈哈爬山时,谁不需要一点“幽默”来提神醒脑?

细看这些标语,其实暗藏设计巧思。它们并非无差别攻击,而是建立在共情基础上。当游客气喘吁吁时看到“你可是花了钱的”,瞬间就get到其中“来都来了”的潜台词。这种带着调侃的鼓励,比一本正经的“坚持就是胜利”更具穿透力。就像朋友间的互损,表面扎心实则暖心。

值得玩味的是,这类“不正经”的公共服务语言正在成为趋势。从地铁“请勿飙车”的漫画提示,到消防“不要让你家变成烧烤摊”的硬核标语,官方机构越来越擅长用网言网语拉近与公众的距离。这种转变背后,是服务理念的升级,公共设施不仅要实用,还要提供情绪价值。

当然,幽默需把握分寸。有网友担心此类标语可能冒犯部分游客,这种顾虑不无道理。但就目前反馈来看,大多数游客显然更享受这种互动乐趣。毕竟,能让人会心一笑的“毒舌”,总比乏味说教来得有趣。只要把握好“善意调侃”与“恶意嘲讽”的界限,这样的创新值得鼓励。

当景区陷入同质化竞争时,细节处的巧思往往最能打动人心。琅琊台的“损”式路牌启示我们,公共服务未必总要板着脸,有时候,多一点“人间真实”的幽默,反而能让体验更难忘。下次爬山时若遇到这样的指示牌,不妨对着它会心一笑,毕竟,连路牌都这么努力逗你开心了,还有什么坎过不去呢?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毒舌”路牌出圈:景区不妨多些这样的“损”式幽默

2025年06月06日 07:25   来源:红网   艾关玲

近日,青岛琅琊台风景区的登山指示牌因“嘲讽式”标语走红网络。“爬不动了吧,哈哈哈哈哈”“别担心,还有三万步,想回家找妈妈了吧?”等文案让游客直呼“扎心又好笑”。景区回应称,这是由90后、00后设计的,目的是“为游客鼓舞士气和提供情绪价值。”(6月4日 九派新闻)

在传统认知中,景区指示牌的功能仅限于方向指引或安全提示,内容往往严肃刻板。琅琊台这些标语,却让冷冰冰的公共设施突然“活”了过来。这种创新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恰恰因为它精准捕捉了当代年轻人的情绪需求,在苦哈哈爬山时,谁不需要一点“幽默”来提神醒脑?

细看这些标语,其实暗藏设计巧思。它们并非无差别攻击,而是建立在共情基础上。当游客气喘吁吁时看到“你可是花了钱的”,瞬间就get到其中“来都来了”的潜台词。这种带着调侃的鼓励,比一本正经的“坚持就是胜利”更具穿透力。就像朋友间的互损,表面扎心实则暖心。

值得玩味的是,这类“不正经”的公共服务语言正在成为趋势。从地铁“请勿飙车”的漫画提示,到消防“不要让你家变成烧烤摊”的硬核标语,官方机构越来越擅长用网言网语拉近与公众的距离。这种转变背后,是服务理念的升级,公共设施不仅要实用,还要提供情绪价值。

当然,幽默需把握分寸。有网友担心此类标语可能冒犯部分游客,这种顾虑不无道理。但就目前反馈来看,大多数游客显然更享受这种互动乐趣。毕竟,能让人会心一笑的“毒舌”,总比乏味说教来得有趣。只要把握好“善意调侃”与“恶意嘲讽”的界限,这样的创新值得鼓励。

当景区陷入同质化竞争时,细节处的巧思往往最能打动人心。琅琊台的“损”式路牌启示我们,公共服务未必总要板着脸,有时候,多一点“人间真实”的幽默,反而能让体验更难忘。下次爬山时若遇到这样的指示牌,不妨对着它会心一笑,毕竟,连路牌都这么努力逗你开心了,还有什么坎过不去呢?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