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没有捷径可走

2025-06-06 07:06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一起涉案金额超千万元的有毒“减肥咖啡”案件引发社会关注。据新华社报道,这款打着轻松减肥旗号的“瘦身咖啡”,实则添加了有毒有害违禁成分西布曲明,销售网络覆盖28个省区市。

在身材焦虑被不断放大的当下,减肥市场乱象频出。从各种减肥茶、复合饮、排水肿胶囊到如今的“减肥糖果”“减肥奶茶”,不法商家总能翻新概念、收割焦虑。他们深谙消费者希望“轻松减肥”的心理,用“零运动”“无痛苦”等话术和夸张疗效进行包装。但这些所谓的“减肥神器”往往暗藏风险。此次查获的咖啡中,就含有西布曲明成分(国家禁止添加的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长期服用会出现口干、腹泻、四肢抽搐等不良反应,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律失常、脑卒中、心脏骤停等。换句话说,不法商家宣称的“减肥捷径”,事实上是在拿消费者的健康换黑心钱。

值得警惕的是,即便该有毒产品已被查处,同款商品仍在部分电商平台和社交渠道悄悄流通。这也暴露出下架溯源工作的滞后——平台审核是否仅停留在形式?第三方店铺资质核验是否存在漏洞?跨区域销售的协同治理是否到位?在这种情况下,监管“补丁”需要打得更及时、更精准。

商业逐利应有底线,以牺牲群众健康为代价的商业行为必须坚决叫停。监管部门当以“零容忍”态度拧紧监管螺丝,用更严密的制度、更严格的执行,为消费者筑牢安全防线。譬如,加强信息监测和协查处置,加大监督抽检和监管执法力度,强化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双向衔接,提高违法成本。电商平台则要压实主体责任,健全经营信息定期审核、不规范经营惩戒等机制,加强对商品的源头追溯和全流程监管,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消费者更需擦亮眼睛、增强维权意识,发现可疑产品及时举报。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健康管理年”行动,倡导科学饮食、适度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但如果减重成了执念、妄图通过“捷径”速成,恐怕就会落入不法商家设计的陷阱。减肥没有捷径,与其迷信“躺瘦”神话,不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真正拥抱更健康、美好的生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体重管理没有捷径可走

2025年06月06日 07:06   来源:广州日报   皇甫思逸

近日,一起涉案金额超千万元的有毒“减肥咖啡”案件引发社会关注。据新华社报道,这款打着轻松减肥旗号的“瘦身咖啡”,实则添加了有毒有害违禁成分西布曲明,销售网络覆盖28个省区市。

在身材焦虑被不断放大的当下,减肥市场乱象频出。从各种减肥茶、复合饮、排水肿胶囊到如今的“减肥糖果”“减肥奶茶”,不法商家总能翻新概念、收割焦虑。他们深谙消费者希望“轻松减肥”的心理,用“零运动”“无痛苦”等话术和夸张疗效进行包装。但这些所谓的“减肥神器”往往暗藏风险。此次查获的咖啡中,就含有西布曲明成分(国家禁止添加的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长期服用会出现口干、腹泻、四肢抽搐等不良反应,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律失常、脑卒中、心脏骤停等。换句话说,不法商家宣称的“减肥捷径”,事实上是在拿消费者的健康换黑心钱。

值得警惕的是,即便该有毒产品已被查处,同款商品仍在部分电商平台和社交渠道悄悄流通。这也暴露出下架溯源工作的滞后——平台审核是否仅停留在形式?第三方店铺资质核验是否存在漏洞?跨区域销售的协同治理是否到位?在这种情况下,监管“补丁”需要打得更及时、更精准。

商业逐利应有底线,以牺牲群众健康为代价的商业行为必须坚决叫停。监管部门当以“零容忍”态度拧紧监管螺丝,用更严密的制度、更严格的执行,为消费者筑牢安全防线。譬如,加强信息监测和协查处置,加大监督抽检和监管执法力度,强化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双向衔接,提高违法成本。电商平台则要压实主体责任,健全经营信息定期审核、不规范经营惩戒等机制,加强对商品的源头追溯和全流程监管,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消费者更需擦亮眼睛、增强维权意识,发现可疑产品及时举报。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健康管理年”行动,倡导科学饮食、适度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但如果减重成了执念、妄图通过“捷径”速成,恐怕就会落入不法商家设计的陷阱。减肥没有捷径,与其迷信“躺瘦”神话,不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真正拥抱更健康、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