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玩文字游戏当心弄巧成拙

2025-06-06 07:05 来源:广州日报

  “多半袋面”的“多半”竟是商标?近日,被网友质疑玩文字游戏的白象为“多半”道歉了。其发布声明称,“多半”商标注册的初衷是与常规分量产品作区分,并承诺后续将尽快调整“多半”产品包装,避免引发消费者误解。

  为啥道歉了?多半是知道自己玩砸了。事实上,在此事未登上热搜前,官方客服人员面对记者的提问曾十分“淡定”——不仅大方承认“多半”就是商标,而且表示“产品具体克重以包装上显示为准”。对于“是否玩文字游戏”的质疑,该客服回复“将反馈给产品部门,本身产品是没有问题的”。虽说客服都有一套统一的话术,但如此笃定说没问题,可见其“自信”。只是,后来是否迫于舆论压力而道歉,我们已不得而知,但从它花了大半篇幅解释“多半”的声明来看,难免让人觉得“含歉量”不足、不够走心。

  商标引争议并非孤例。从“山里来的土鸡蛋”的“山里来的土”、“壹号土猪肉”中“壹号土”,到元气森林的“0蔗糖”、千禾0的“零添加”都师出同门,更有甚者,一个12W功率的充电器竟然注册了一个“120W”的商标以假乱真,这已不是多半了,而是多了个零……有时候也不得不“佩服”这些商业“鬼才”们,竟能将商标和产品名如此巧妙地混为一谈,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如此明晃晃地拿商标玩文字游戏,为何商家敢做?或者更直白地说,这些明显不怀好意的商标,是如何成功注册的?

  这恐怕还是有空子可钻。就商标本身而言,类似“山里来的土”这类词语,并未直接触犯相关禁止性规定,而行政机关在审核商标时,通常侧重于形式审查,只要商标表述不存在明显的侮辱性或禁止性内容,一般不会对商标设计进行过多干涉。商标法其实也有“留一手”——规定带有欺骗性、误导性的商标不得注册。但现实中,往往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许多商家仍能通过拆分词汇、组合注册等方式规避审查。再以“多半”为例,其看似只是在“多半”后面偷偷加了个小商标,并在包装角落标明了“多半”是品牌名字,但这些细微之处本身就不起眼,再加上旁边写着“大分量、倍满足”的暗示性标语,就更容易制造信息差,从而误导消费者。

  或许有人说,相比于其他更无良的商家,白象的“多半”只是“够不够秤”的问题。此言差矣,“多半”的问题不在多与少,而在诚与欺。经商之道,贵在诚信,重在名副其实。耍小聪明,反而有可能因小失大,你看卷入“0添加”风波的某企业,几天市值蒸发就超10亿元,可谓教训惨痛。

  当然,要让商标老老实实,不能仅靠企业规规矩矩,相关部门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如今“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已被明令禁止,或许禁词的范围也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再多说一句,消费者其实不是反感商标创意,反感的只是欺骗,若能提前说清楚、讲明白,这些讨巧的文字创意,也并非不得人心。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商标玩文字游戏当心弄巧成拙

2025年06月06日 07:05   来源:广州日报   陈文杰

  “多半袋面”的“多半”竟是商标?近日,被网友质疑玩文字游戏的白象为“多半”道歉了。其发布声明称,“多半”商标注册的初衷是与常规分量产品作区分,并承诺后续将尽快调整“多半”产品包装,避免引发消费者误解。

  为啥道歉了?多半是知道自己玩砸了。事实上,在此事未登上热搜前,官方客服人员面对记者的提问曾十分“淡定”——不仅大方承认“多半”就是商标,而且表示“产品具体克重以包装上显示为准”。对于“是否玩文字游戏”的质疑,该客服回复“将反馈给产品部门,本身产品是没有问题的”。虽说客服都有一套统一的话术,但如此笃定说没问题,可见其“自信”。只是,后来是否迫于舆论压力而道歉,我们已不得而知,但从它花了大半篇幅解释“多半”的声明来看,难免让人觉得“含歉量”不足、不够走心。

  商标引争议并非孤例。从“山里来的土鸡蛋”的“山里来的土”、“壹号土猪肉”中“壹号土”,到元气森林的“0蔗糖”、千禾0的“零添加”都师出同门,更有甚者,一个12W功率的充电器竟然注册了一个“120W”的商标以假乱真,这已不是多半了,而是多了个零……有时候也不得不“佩服”这些商业“鬼才”们,竟能将商标和产品名如此巧妙地混为一谈,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如此明晃晃地拿商标玩文字游戏,为何商家敢做?或者更直白地说,这些明显不怀好意的商标,是如何成功注册的?

  这恐怕还是有空子可钻。就商标本身而言,类似“山里来的土”这类词语,并未直接触犯相关禁止性规定,而行政机关在审核商标时,通常侧重于形式审查,只要商标表述不存在明显的侮辱性或禁止性内容,一般不会对商标设计进行过多干涉。商标法其实也有“留一手”——规定带有欺骗性、误导性的商标不得注册。但现实中,往往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许多商家仍能通过拆分词汇、组合注册等方式规避审查。再以“多半”为例,其看似只是在“多半”后面偷偷加了个小商标,并在包装角落标明了“多半”是品牌名字,但这些细微之处本身就不起眼,再加上旁边写着“大分量、倍满足”的暗示性标语,就更容易制造信息差,从而误导消费者。

  或许有人说,相比于其他更无良的商家,白象的“多半”只是“够不够秤”的问题。此言差矣,“多半”的问题不在多与少,而在诚与欺。经商之道,贵在诚信,重在名副其实。耍小聪明,反而有可能因小失大,你看卷入“0添加”风波的某企业,几天市值蒸发就超10亿元,可谓教训惨痛。

  当然,要让商标老老实实,不能仅靠企业规规矩矩,相关部门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如今“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已被明令禁止,或许禁词的范围也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再多说一句,消费者其实不是反感商标创意,反感的只是欺骗,若能提前说清楚、讲明白,这些讨巧的文字创意,也并非不得人心。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