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小巨人”企业要“三力协同”

2025-06-05 08:53 来源:证券日报

5月27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5年湖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和复核名单,湖南省新认定1323家企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至5月27日,湖南省已累计拥有54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30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笔者认为,在湖南,政策“势能”已转化为集群动能,激发出企业的创新活力。而湖南“小巨人”企业数量之所以领跑中西部,正得益于三股力量的协同。

第一,持续稳定的政策夯实了“小巨人”企业发展的根基。在顶层规划方面,湖南连续出台《湖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2021—2025)》《湖南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等多项文件。金融机构精准赋能“小巨人”企业,创新推出“潇湘财银贷”“银行白名单”等,设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项基金。

第二,湖南特色化产业集群为“小巨人”企业发展提供了“聚力”,也为“小巨人”企业指明了业务聚焦方向,推动“小巨人”企业在专业化赛道形成竞争优势。湖南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小巨人’企业配套深耕”的方式,在产业集群内形成“主机企业出题、中小企业解题”的创新闭环。湖南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通过“龙头企业牵引+中小企业配套+创新平台支撑”的方式,促进产业集群内“小巨人”企业专业化分工,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

第三,自身的创新活力是“小巨人”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突破技术壁垒的重要力量。比如,株洲华锐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锐精密”)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共建刀具材料研发中心,成功攻克航空航天钛合金部件加工刀具的技术难题,为企业成长注入强劲动能。华锐精密的实践充分证明,自主创新是成长为“小巨人”企业的必由之路。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中小企业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掌握核心技术、突破市场困局、实现可持续发展,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巨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深化发展,湖南有望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培育更多世界级“小巨人”企业,为中西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鲜活的样本。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培育“小巨人”企业要“三力协同”

2025年06月05日 08:53   来源:证券日报   肖 伟

5月27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5年湖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和复核名单,湖南省新认定1323家企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至5月27日,湖南省已累计拥有54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30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笔者认为,在湖南,政策“势能”已转化为集群动能,激发出企业的创新活力。而湖南“小巨人”企业数量之所以领跑中西部,正得益于三股力量的协同。

第一,持续稳定的政策夯实了“小巨人”企业发展的根基。在顶层规划方面,湖南连续出台《湖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2021—2025)》《湖南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等多项文件。金融机构精准赋能“小巨人”企业,创新推出“潇湘财银贷”“银行白名单”等,设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项基金。

第二,湖南特色化产业集群为“小巨人”企业发展提供了“聚力”,也为“小巨人”企业指明了业务聚焦方向,推动“小巨人”企业在专业化赛道形成竞争优势。湖南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小巨人’企业配套深耕”的方式,在产业集群内形成“主机企业出题、中小企业解题”的创新闭环。湖南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通过“龙头企业牵引+中小企业配套+创新平台支撑”的方式,促进产业集群内“小巨人”企业专业化分工,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

第三,自身的创新活力是“小巨人”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突破技术壁垒的重要力量。比如,株洲华锐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锐精密”)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共建刀具材料研发中心,成功攻克航空航天钛合金部件加工刀具的技术难题,为企业成长注入强劲动能。华锐精密的实践充分证明,自主创新是成长为“小巨人”企业的必由之路。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中小企业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掌握核心技术、突破市场困局、实现可持续发展,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巨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深化发展,湖南有望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培育更多世界级“小巨人”企业,为中西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鲜活的样本。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