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工业思维”,探索地方小吃走红密码

2025-06-05 07:38 来源:工人日报

螺蛳粉原属柳州街头特色小吃。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立等多方因素推动下,柳州螺蛳粉从街头走向产业园、从小作坊加工蜕变为工业化生产,带动多个行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柳州螺蛳粉远销海外,逐步走向全球餐桌。(见6月3日《工人日报》)

一碗螺蛳粉从街头小吃走向全球餐桌,不仅是中国美食文化的成功输出,更是工业化思维赋能传统小吃的经典范例。它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是柳州多年如一日以标准化、品牌化、产业链化为抓手,将“小米粉”锻造成“大产业”的必然结果。这一案例证明,地方特色小吃要想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规模化发展,做强“工业思维”才是关键。

柳州螺蛳粉的崛起,不仅仅靠口味独特或网红流量,更因从作坊式生产转向现代化工业体系的质变。以某知名品牌为例,其单日产能达150万包,生产线覆盖30多国,出口额近4000万美元。这背后是柳州建立的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包括20万亩原料基地、统一工艺的预包装技术,以及严格的国际贸易合规指引。正如专业人士所言,这是“标准引领与市场创新的完美结合”。

相比之下,一些地方小吃仍困于手工制作、产能低下,难以突破地域边界。柳州螺蛳粉的实践表明,通过工业化解决标准化和规模化问题,传统美食或许可以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广泛的影响力。

除了产业化之外,地方小吃要保持长久发展动力还离不开政府的战略定力。柳州螺蛳粉从入选非遗、扶持实体店到颁发首张生产许可证,每一步都伴随着政策精准护航。例如,柳州成立螺蛳粉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电商生态规划,甚至针对海外市场调整配方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区域标准。这启示我们,政府需扮演“产业设计师”角色,通过制度创新破除发展壁垒。

剖析螺蛳粉的“出圈”现象不难发现,巧妙嫁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趋势的理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有的品牌推出“环球美食之旅”,有的针对海外市场缩短烹饪时间,均体现了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洞察。尽管初期海外消费者以华人为主,但通过降低辣度、适配清真标准等本土化改良,逐步打开了更多国外市场——地方小吃全球化,需在保留特色的同时主动适应多元需求。

柳州螺蛳粉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工业思维”对传统小吃的重塑。它的意义远超美食本身,更为乡村振兴、文化输出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正如一位创业者所言:未来不仅是“一碗粉”的生意,更是技术、文化与全球化的角逐。期待更多地方、更多文化能够愿意积极主动拥抱用工业逻辑重构传统生意的尝试,为地域特色的出圈持续探索密码。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做强“工业思维”,探索地方小吃走红密码

2025年06月05日 07:38   来源:工人日报   徐根凯

螺蛳粉原属柳州街头特色小吃。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立等多方因素推动下,柳州螺蛳粉从街头走向产业园、从小作坊加工蜕变为工业化生产,带动多个行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柳州螺蛳粉远销海外,逐步走向全球餐桌。(见6月3日《工人日报》)

一碗螺蛳粉从街头小吃走向全球餐桌,不仅是中国美食文化的成功输出,更是工业化思维赋能传统小吃的经典范例。它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是柳州多年如一日以标准化、品牌化、产业链化为抓手,将“小米粉”锻造成“大产业”的必然结果。这一案例证明,地方特色小吃要想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规模化发展,做强“工业思维”才是关键。

柳州螺蛳粉的崛起,不仅仅靠口味独特或网红流量,更因从作坊式生产转向现代化工业体系的质变。以某知名品牌为例,其单日产能达150万包,生产线覆盖30多国,出口额近4000万美元。这背后是柳州建立的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包括20万亩原料基地、统一工艺的预包装技术,以及严格的国际贸易合规指引。正如专业人士所言,这是“标准引领与市场创新的完美结合”。

相比之下,一些地方小吃仍困于手工制作、产能低下,难以突破地域边界。柳州螺蛳粉的实践表明,通过工业化解决标准化和规模化问题,传统美食或许可以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广泛的影响力。

除了产业化之外,地方小吃要保持长久发展动力还离不开政府的战略定力。柳州螺蛳粉从入选非遗、扶持实体店到颁发首张生产许可证,每一步都伴随着政策精准护航。例如,柳州成立螺蛳粉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电商生态规划,甚至针对海外市场调整配方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区域标准。这启示我们,政府需扮演“产业设计师”角色,通过制度创新破除发展壁垒。

剖析螺蛳粉的“出圈”现象不难发现,巧妙嫁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趋势的理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有的品牌推出“环球美食之旅”,有的针对海外市场缩短烹饪时间,均体现了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洞察。尽管初期海外消费者以华人为主,但通过降低辣度、适配清真标准等本土化改良,逐步打开了更多国外市场——地方小吃全球化,需在保留特色的同时主动适应多元需求。

柳州螺蛳粉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工业思维”对传统小吃的重塑。它的意义远超美食本身,更为乡村振兴、文化输出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正如一位创业者所言:未来不仅是“一碗粉”的生意,更是技术、文化与全球化的角逐。期待更多地方、更多文化能够愿意积极主动拥抱用工业逻辑重构传统生意的尝试,为地域特色的出圈持续探索密码。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