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富阳龙门古镇取消景区大门票,江苏苏州昆山亭林园景区宣布免费开放,河南洛阳嵩县天池山景区推出免门票政策……近段时间,多地景区纷纷试水“免费开放”,以此吸引更多游客。
景区免门票,并非新鲜事。早在2002年,浙江杭州西湖就拆掉围墙、取消门票,成为国内首个免费开放的5A级旅游景区。随之而来的,是景区人气的提升,进而带动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的整体收入提升。杭州市旅游部门曾提出“241算法”——每名游客多逗留24小时,当地旅游年综合收入会增加约100亿元。门票的“免”,换来的是综合消费的“增”。因此,问题不在于“免不免”,而在于“如何免”,特别是免门票之后,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吸引一时流量可能不难,难的是“长久红”。持续吸引游客,首先要做好“特色”文章。
特色,是景区魅力的体现,也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过去,文旅产业的开发方式相对简单,有“好风景”就是“有特色”。如今,旅游早已不是单纯的“看风景”,提供有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综合体验,才能让景区更有吸引力,进而让游客从思考“去不去”转而考虑“待多久”。比如,推出互动性强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孵化独具特色的IP文创产品,让演艺、市集等业态与景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等。
提升景区的持久魅力,不能就景区看景区。放在更大的视角来看,景区发展完全可以融入城市发展中。持续吸引游客,还要做好“联通”文章,联通景区内外、拓展服务链条。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围绕“票根经济”做文章,让“小票根”澎湃消费“大能量”。江西南昌,凭演唱会门票能免费游览滕王阁等景区;云南玉溪,球迷凭足球赛门票可在比赛当日及前后各3天内,免费游玩当地50家A级旅游景区;江苏苏州,凭7日内抵达苏州吴江的高铁票,旅客可免费换取黎里古镇景区联票……景区门票虽然免了,但从城市的视角来看,原本分散、独立的消费场景被串联了起来,“一次消费”变成“链式消费”,消费空间由此拓展开来,景区从中也能获得更长远、更持久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