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科技元素赋能文旅出圈

2025-06-05 07:1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人工智能展区首次亮相,文旅体验项目实现智能革新,一系列“文化+科技”创新成果激活文旅产业新动能。从短期会展到长期发展,如何进一步以科技赋能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助其突破地域限制、推动产业升级、拓展价值空间,值得各方思考。

当前,一些地方在文旅发展中,盲目追求“新奇特”,用科技充当噱头,拿文化乱贴标签。有的为文化产品套上高科技外壳,忽视品质上的真功夫;有的将本地非遗或文物进行数字化后,因缺乏管理运营能力而不了了之。反观本届文博会上备受关注的文旅项目,无一不是在深挖本地文化基础上,再以科技作为支撑,将创新思维与扎实实践紧密结合,由此实现破圈发展。

科技破圈,让地方文旅遍地开花。插上技术的翅膀,文旅项目才能跨越地域、穿越古今,在五湖四海开花结果,与更多游客双向奔赴。但若一味被技术牵着走,被流量裹挟,脱离文化根脉和地区特色,地方文旅就会失去特色和温度。为此,需要善用各类先进技术,深度挖掘地标景观、非遗元素等特色资源,为创新资源转化与体验模式升级降本增效,更高效提升地方文旅创新性与吸引力。比如,有的展区打造“文化元宇宙”,让人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体验他乡的文旅资源,进而激发其前往实地的游览欲。有的展区内的网红机器人和文创爆款,都以鲜明的本地特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要为文旅资源数字化流通提供坚实保障,保护非遗与文物在云端的安全,推动文旅资源在线上线下发挥更大作用。

科技共荣,让文旅产业百花竞艳。一项新技术从研发到应用,既需要不少的资源投入,也需要实验、转化、营收等环节的具体场景。文旅产业链条长、场景多、需求大,借助文博会等交流合作平台,资源禀赋、技术优势各异的地区和企业,不仅缩小科技和文化的认知鸿沟,也增添合作发展新机遇。比如,有的展区借助人工智能与VR、AR等技术,通过互动式体验打造出文旅消费新场景,开拓了科技企业的盈利空间,也让文旅项目更加多姿多彩。一些展区内的智能产品将已有功能与大众消费需求相结合,融入文旅、科普等多元新业态,令不同产业在交融中碰撞出新火花,也更好满足大众精神文明新需求。

以科技助力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将不同地区丰厚的文旅资源“存量”,高效转化为破圈发展的“增量”,这将在文化传播、产业融合、价值提升等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开拓新局面贡献力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覃皓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好科技元素赋能文旅出圈

2025年06月05日 07:1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人工智能展区首次亮相,文旅体验项目实现智能革新,一系列“文化+科技”创新成果激活文旅产业新动能。从短期会展到长期发展,如何进一步以科技赋能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助其突破地域限制、推动产业升级、拓展价值空间,值得各方思考。

当前,一些地方在文旅发展中,盲目追求“新奇特”,用科技充当噱头,拿文化乱贴标签。有的为文化产品套上高科技外壳,忽视品质上的真功夫;有的将本地非遗或文物进行数字化后,因缺乏管理运营能力而不了了之。反观本届文博会上备受关注的文旅项目,无一不是在深挖本地文化基础上,再以科技作为支撑,将创新思维与扎实实践紧密结合,由此实现破圈发展。

科技破圈,让地方文旅遍地开花。插上技术的翅膀,文旅项目才能跨越地域、穿越古今,在五湖四海开花结果,与更多游客双向奔赴。但若一味被技术牵着走,被流量裹挟,脱离文化根脉和地区特色,地方文旅就会失去特色和温度。为此,需要善用各类先进技术,深度挖掘地标景观、非遗元素等特色资源,为创新资源转化与体验模式升级降本增效,更高效提升地方文旅创新性与吸引力。比如,有的展区打造“文化元宇宙”,让人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体验他乡的文旅资源,进而激发其前往实地的游览欲。有的展区内的网红机器人和文创爆款,都以鲜明的本地特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要为文旅资源数字化流通提供坚实保障,保护非遗与文物在云端的安全,推动文旅资源在线上线下发挥更大作用。

科技共荣,让文旅产业百花竞艳。一项新技术从研发到应用,既需要不少的资源投入,也需要实验、转化、营收等环节的具体场景。文旅产业链条长、场景多、需求大,借助文博会等交流合作平台,资源禀赋、技术优势各异的地区和企业,不仅缩小科技和文化的认知鸿沟,也增添合作发展新机遇。比如,有的展区借助人工智能与VR、AR等技术,通过互动式体验打造出文旅消费新场景,开拓了科技企业的盈利空间,也让文旅项目更加多姿多彩。一些展区内的智能产品将已有功能与大众消费需求相结合,融入文旅、科普等多元新业态,令不同产业在交融中碰撞出新火花,也更好满足大众精神文明新需求。

以科技助力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将不同地区丰厚的文旅资源“存量”,高效转化为破圈发展的“增量”,这将在文化传播、产业融合、价值提升等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开拓新局面贡献力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覃皓珺)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