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重整助力企业重生

2025-06-05 07: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以来,有超过30家上市公司宣告撤销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风险警示,成功“摘星脱帽”,从濒临退市的边缘回归正轨。

探究上述上市公司起死回生的原因,破产重整是有效路径。以某生物公司为例,该公司去年顺利完成破产重整工作,有效化解了债务风险,引入重整投资人注入增量资金,并通过执行重整计划实现了对大部分低效闲置资产的剥离,全年实现营利,于今年5月成功“摘星脱帽”。

借助破产重整,濒临退市的企业绝地逢生、枯树回春,折射出上市公司风险化解机制的演进成熟。近年来,监管部门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一方面对触及重大违法或持续经营无望的绩差公司、僵尸企业坚决出清、强制退市;另一方面对暂时遭遇困难但具有挽救价值的危困公司能救则救,支持其通过破产重整实现重生。今年3月,证监会研究制定《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1号——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相关事项》,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监管,为有效化解上市公司风险提供了更明确指引。

破除旧我、重生新我,破产重整为那些存在阶段性困难、尚有转圜空间、通过“刮骨疗毒”可重焕生机者提供了规范的重生路径,留下了充足的改过自新空间。一时经营失误、业绩不理想不会被资本市场判处“死刑”,借助债务调整、业务重组、资金注入,一些上市公司剥离了亏损资产,甩掉了历史包袱,化解了偿债风险,获得了新的发展助力,实现了价值重构,保护了上市公司自身以及背后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重整成功,顺利“摘帽”,上市公司得以长舒一口气,但破产重整并非百试百灵的万能解药,难以一劳永逸治愈企业全部沉疴痼疾。从过去经验看,重整后各家企业表现不一。有的公司如愿甩下包袱,脱胎换骨;也有的公司很快再次陷入泥淖,遭遇二次破产;更有甚者,反复在“披星戴帽”与“摘星脱帽”之间横跳,最终难逃退市。归根结底,此类企业大多是靠外部输血暂时摆脱退市危机,并未实现经营能力的实质性蜕变,也就难以涅槃重生。

从破产到破茧,从重整到重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何提升经营能力,恢复造血功能,真正做大做优做强,是上市公司重整完成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上市公司应重视的不是“重整摘帽”这一结果,而是应关注重整后的价值再造,将稳健、审慎经营贯穿企业发展始终,精耕主业、优化治理、专心研发,重塑市场信心和企业形象,既要活下来,更要活得好。

还要看到,破产重整并非易事,涉及主体众多,利益诉求复杂,稍有不慎,很容易就满盘皆输。上市公司不能只着眼于消除当下的退市危机,将重整当成化债销债的一锤子买卖,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长远考虑,聘请专业团队科学评估可行性,制定切实可行的重整计划。在监管部门一再强调强化内幕交易防控的背景下,更不可借破产重整之名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之实,否则将得不偿失。

无论是应退尽退的强制退市,还是当救则救的重整优化,均旨在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保护投资者切身利益,呵护市场肌体健康。相信随着上市公司风险出清机制的日益完善,资本市场有望加速形成规范活跃、公平透明的市场生态,优胜劣汰顺畅,源头活水长流。(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华林)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成功重整助力企业重生

2025年06月05日 07: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以来,有超过30家上市公司宣告撤销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风险警示,成功“摘星脱帽”,从濒临退市的边缘回归正轨。

探究上述上市公司起死回生的原因,破产重整是有效路径。以某生物公司为例,该公司去年顺利完成破产重整工作,有效化解了债务风险,引入重整投资人注入增量资金,并通过执行重整计划实现了对大部分低效闲置资产的剥离,全年实现营利,于今年5月成功“摘星脱帽”。

借助破产重整,濒临退市的企业绝地逢生、枯树回春,折射出上市公司风险化解机制的演进成熟。近年来,监管部门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一方面对触及重大违法或持续经营无望的绩差公司、僵尸企业坚决出清、强制退市;另一方面对暂时遭遇困难但具有挽救价值的危困公司能救则救,支持其通过破产重整实现重生。今年3月,证监会研究制定《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1号——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相关事项》,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监管,为有效化解上市公司风险提供了更明确指引。

破除旧我、重生新我,破产重整为那些存在阶段性困难、尚有转圜空间、通过“刮骨疗毒”可重焕生机者提供了规范的重生路径,留下了充足的改过自新空间。一时经营失误、业绩不理想不会被资本市场判处“死刑”,借助债务调整、业务重组、资金注入,一些上市公司剥离了亏损资产,甩掉了历史包袱,化解了偿债风险,获得了新的发展助力,实现了价值重构,保护了上市公司自身以及背后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重整成功,顺利“摘帽”,上市公司得以长舒一口气,但破产重整并非百试百灵的万能解药,难以一劳永逸治愈企业全部沉疴痼疾。从过去经验看,重整后各家企业表现不一。有的公司如愿甩下包袱,脱胎换骨;也有的公司很快再次陷入泥淖,遭遇二次破产;更有甚者,反复在“披星戴帽”与“摘星脱帽”之间横跳,最终难逃退市。归根结底,此类企业大多是靠外部输血暂时摆脱退市危机,并未实现经营能力的实质性蜕变,也就难以涅槃重生。

从破产到破茧,从重整到重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何提升经营能力,恢复造血功能,真正做大做优做强,是上市公司重整完成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上市公司应重视的不是“重整摘帽”这一结果,而是应关注重整后的价值再造,将稳健、审慎经营贯穿企业发展始终,精耕主业、优化治理、专心研发,重塑市场信心和企业形象,既要活下来,更要活得好。

还要看到,破产重整并非易事,涉及主体众多,利益诉求复杂,稍有不慎,很容易就满盘皆输。上市公司不能只着眼于消除当下的退市危机,将重整当成化债销债的一锤子买卖,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长远考虑,聘请专业团队科学评估可行性,制定切实可行的重整计划。在监管部门一再强调强化内幕交易防控的背景下,更不可借破产重整之名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之实,否则将得不偿失。

无论是应退尽退的强制退市,还是当救则救的重整优化,均旨在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保护投资者切身利益,呵护市场肌体健康。相信随着上市公司风险出清机制的日益完善,资本市场有望加速形成规范活跃、公平透明的市场生态,优胜劣汰顺畅,源头活水长流。(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华林)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