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一批光伏板,立几台风机,就可以躺着赚钱的时代过去了。根据《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从今年6月1日起,新投产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原则上全部入市交易,电价由市场说了算。这一变化让习惯了由“政府定价”的新能源企业有点慌——由于未来电价和收益率不确定性增加,不少企业担心行业会“硬着陆”,新增装机规模大幅下跌,观望情绪浓厚。不过也有人觉得市场是块“试金石”,竞争力更强的企业会脱颖而出。进入新能源发电市场化时代,我们面对的是大风大浪,还是星辰大海?
过去,新能源发电在政策呵护下快速成长。固定电价、补贴扶持,让企业安心扩大规模。规模扩张也带来了新挑战:今年一季度,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超20%,未来这个比例还将持续攀升,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压力越来越大。新能源若继续依赖政策“喂养”,只会陷入低效扩张的泥潭。新政的出台,正是要打破这种惯性,倒逼新能源发电进一步优化运营模式,破解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现实挑战。
有人担心,电价完全交给市场,发电企业还能赚钱吗?短期来看,收益波动确实让人焦虑。如今电价随行就市,企业得迎接复杂多变的市场挑战。尤其当电力市场供大于求时,若企业交易策略缺乏灵活性和竞争力,就可能导致发电量受限,面临盈利压力。
但长期来看,这正是倒逼行业蜕变的契机。光伏组件效率翻番、风电单机容量大增,技术突破让新能源发电成本一降再降。这些进步不是靠补贴堆出来的,而是市场竞争逼出来的。回看2018年的“531光伏新政”,当时严控规模、补贴退坡,行业充满了质疑声。3年后,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技术创新井喷,龙头企业市值频创新高,政策阵痛换来了产业升级。今天的市场化改革,同样是为了用竞争逼出效率,用压力激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