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商业”何以聚客流

2025-06-05 07:1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充满艺术气息的杭州天目里、将现代商业融于古镇的上海蟠龙天地……近来,许多非标商业项目加速崛起,受到广泛关注。

所谓非标商业,是相较于常规商场而言的一种创新商业形态,多为开放式空间布局,场景营造充满特色,品牌组合偏个性化,同时伴随“松弛感”“小众”等标签,能满足传统购物需求,也是年轻人社交打卡的好去处。非标商业具有许多优势,其中之一便是盘活了存量空间。许多非标商业改造自老旧街区、废弃工厂,通过巧妙的改造和设计,这些原本快被遗忘的空间被赋予新意义。在保留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以独特视觉空间和商业模式创造出新消费体验,带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不仅融入在地文化,使老街的人文风貌得以延续,传承了文化价值,也让文化氛围和商业体验相融合,使老旧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消费升级背景下,传统商场的消费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而非标商业则以其创新的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带来全新消费体验。购物不再是逛街的主要目的,场景体验、打卡拍照等新的交互模式融入一个个更加开放的空间,满足了多样的社交消费需求。非标商业的本质,是通过打造场景进而导入客流的商业模式。在这种环境下,融合了社交、娱乐、文化等多重元素的综合体验在各大商业综合体落地,消费者可以在非标商业项目中找到与自身兴趣相投的社群,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更好享受逛街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这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模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也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在非标商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当北京798、成都宽窄巷子等标志性项目获得成功后,想要复制成果的人越来越多。但是,部分项目缺乏对自身特点的清晰认知,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快速见效,盲目照搬复刻经营套路,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质化怪圈。这样的改造和尝试,并不能赢得市场真正认同,哪怕有消费者凑上去看看热闹,最终也会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在竞争中被淘汰。

非标商业项目要想打造出具有持久竞争力的长红品牌,应该深入挖掘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将其融入商业空间的设计和运营,同时不可忽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更重要的是,商业项目这张答卷的阅卷人最终是消费者,要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服务。消费者并不关心一个商业项目具有怎样的形态,不在意它是不是“非标”,而只关心消费活动是否能带来良好体验,有无满足需求。非标商业项目打造没有一定之规,要避免陷入自己制造的“信息茧房”,深度挖掘潜在价值,用心回应核心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非标商业”何以聚客流

2025年06月05日 07:1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充满艺术气息的杭州天目里、将现代商业融于古镇的上海蟠龙天地……近来,许多非标商业项目加速崛起,受到广泛关注。

所谓非标商业,是相较于常规商场而言的一种创新商业形态,多为开放式空间布局,场景营造充满特色,品牌组合偏个性化,同时伴随“松弛感”“小众”等标签,能满足传统购物需求,也是年轻人社交打卡的好去处。非标商业具有许多优势,其中之一便是盘活了存量空间。许多非标商业改造自老旧街区、废弃工厂,通过巧妙的改造和设计,这些原本快被遗忘的空间被赋予新意义。在保留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以独特视觉空间和商业模式创造出新消费体验,带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不仅融入在地文化,使老街的人文风貌得以延续,传承了文化价值,也让文化氛围和商业体验相融合,使老旧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消费升级背景下,传统商场的消费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而非标商业则以其创新的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带来全新消费体验。购物不再是逛街的主要目的,场景体验、打卡拍照等新的交互模式融入一个个更加开放的空间,满足了多样的社交消费需求。非标商业的本质,是通过打造场景进而导入客流的商业模式。在这种环境下,融合了社交、娱乐、文化等多重元素的综合体验在各大商业综合体落地,消费者可以在非标商业项目中找到与自身兴趣相投的社群,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更好享受逛街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这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模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也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在非标商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当北京798、成都宽窄巷子等标志性项目获得成功后,想要复制成果的人越来越多。但是,部分项目缺乏对自身特点的清晰认知,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快速见效,盲目照搬复刻经营套路,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质化怪圈。这样的改造和尝试,并不能赢得市场真正认同,哪怕有消费者凑上去看看热闹,最终也会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在竞争中被淘汰。

非标商业项目要想打造出具有持久竞争力的长红品牌,应该深入挖掘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将其融入商业空间的设计和运营,同时不可忽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更重要的是,商业项目这张答卷的阅卷人最终是消费者,要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服务。消费者并不关心一个商业项目具有怎样的形态,不在意它是不是“非标”,而只关心消费活动是否能带来良好体验,有无满足需求。非标商业项目打造没有一定之规,要避免陷入自己制造的“信息茧房”,深度挖掘潜在价值,用心回应核心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莉)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