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亊演唱会争议,跨界缺的从来不是流量而是诚意

2025-06-05 07:11 来源:红网

6月2日,网红何秋亊成都演唱会引发广泛关注,“抄袭”质疑甚嚣尘上,迅速成为舆论焦点。一场被粉丝寄予厚望的演唱会,最终却沦为一场饱受争议的闹剧,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网红经济跨界扩张中的深层矛盾。

从舞台造型、手麦设计到互动环节,何秋亊演唱会被网友质疑多处抄袭汪苏泷、章昊等艺人的演出元素。粉色兔子玩偶服与汪苏泷2024年巡演造型高度相似,手麦的浮雕镶钻细节与章昊粉丝晒出的定制款原创设计稿比对几乎完全一致,连“刮刮乐抽奖”的互动流程也被质疑照搬汪苏泷演唱会创意。粉丝对细节的较真绝非“无病呻吟”——当演出在视觉符号、道具设计和流程编排上呈现出系统性的“创意挪用”时,公众对原创权益的维护恰恰是对行业规则的坚守。

面对质疑,何秋亊工作室发布的声明中承认舞台设计与汪苏泷存在相似,称“时间紧迫委托第三方团队”,向汪苏泷致歉但未回应其他艺人粉丝质疑;服装团队则解释“兔耳造型因市场调研不足引发误会”,称其他撞衫属行业常态。然而,这种“甩锅式”回应引发了公众更强烈的反感——作为演出内容的最终呈现者,网红团队对演唱会的审核义务不容推卸。更值得注意的是,声明对其他艺人粉丝的质疑闭口不谈,这种选择性回应也进一步暴露出网红团队对原创权益的漠视。

这场风波本质上是网红经济跨界扩张的典型困境缩影。当短视频流量红利加速向线下演出市场转化时,部分从业者陷入认知误区——将“粉丝购买力”简单等同于“艺术话语权”,却忽略了音乐领域对原创性的本质要求。这种将流量逻辑凌驾于艺术追求之上的操作,暴露出网红团队在跨界时对专业领域核心规则的漠视。从直播间滤镜到演唱会舞台,跨越的不仅仅是场景维度,更是从“流量变现”到“艺术创造”的鸿沟。急于收割跨界红利的心态,让部分网红团队选择用“创意拼接”来代替独立创作,最终导致口碑反噬。

网红跨界本是文化产业融合的积极尝试,但任何领域的突破都需要建立在对专业规则的敬畏之上。何秋亊演唱会争议事件警示所有跨界者:流量可以打开市场大门,却无法替代原创的核心竞争力。若想在音乐领域建立真正的行业认同,必须实现从流量操盘思维到内容创造思维的转变——这不仅需要跨界者本人提升专业声乐素养,更要坚持尊重知识产权的创作理念。唯有以诚意打磨作品,用原创回应期待,才能在跨界的道路上行稳致远,避免让舞台沦为创意剽窃的争议现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何秋亊演唱会争议,跨界缺的从来不是流量而是诚意

2025年06月05日 07:11   来源:红网   张志颖

6月2日,网红何秋亊成都演唱会引发广泛关注,“抄袭”质疑甚嚣尘上,迅速成为舆论焦点。一场被粉丝寄予厚望的演唱会,最终却沦为一场饱受争议的闹剧,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网红经济跨界扩张中的深层矛盾。

从舞台造型、手麦设计到互动环节,何秋亊演唱会被网友质疑多处抄袭汪苏泷、章昊等艺人的演出元素。粉色兔子玩偶服与汪苏泷2024年巡演造型高度相似,手麦的浮雕镶钻细节与章昊粉丝晒出的定制款原创设计稿比对几乎完全一致,连“刮刮乐抽奖”的互动流程也被质疑照搬汪苏泷演唱会创意。粉丝对细节的较真绝非“无病呻吟”——当演出在视觉符号、道具设计和流程编排上呈现出系统性的“创意挪用”时,公众对原创权益的维护恰恰是对行业规则的坚守。

面对质疑,何秋亊工作室发布的声明中承认舞台设计与汪苏泷存在相似,称“时间紧迫委托第三方团队”,向汪苏泷致歉但未回应其他艺人粉丝质疑;服装团队则解释“兔耳造型因市场调研不足引发误会”,称其他撞衫属行业常态。然而,这种“甩锅式”回应引发了公众更强烈的反感——作为演出内容的最终呈现者,网红团队对演唱会的审核义务不容推卸。更值得注意的是,声明对其他艺人粉丝的质疑闭口不谈,这种选择性回应也进一步暴露出网红团队对原创权益的漠视。

这场风波本质上是网红经济跨界扩张的典型困境缩影。当短视频流量红利加速向线下演出市场转化时,部分从业者陷入认知误区——将“粉丝购买力”简单等同于“艺术话语权”,却忽略了音乐领域对原创性的本质要求。这种将流量逻辑凌驾于艺术追求之上的操作,暴露出网红团队在跨界时对专业领域核心规则的漠视。从直播间滤镜到演唱会舞台,跨越的不仅仅是场景维度,更是从“流量变现”到“艺术创造”的鸿沟。急于收割跨界红利的心态,让部分网红团队选择用“创意拼接”来代替独立创作,最终导致口碑反噬。

网红跨界本是文化产业融合的积极尝试,但任何领域的突破都需要建立在对专业规则的敬畏之上。何秋亊演唱会争议事件警示所有跨界者:流量可以打开市场大门,却无法替代原创的核心竞争力。若想在音乐领域建立真正的行业认同,必须实现从流量操盘思维到内容创造思维的转变——这不仅需要跨界者本人提升专业声乐素养,更要坚持尊重知识产权的创作理念。唯有以诚意打磨作品,用原创回应期待,才能在跨界的道路上行稳致远,避免让舞台沦为创意剽窃的争议现场。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