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展女童穿着暴露直播,谁在为儿童“软色情”流量买单?

2025-06-05 07:11 来源:红网

近日,广东中山博览中心举办的“2025中山AS24端午动漫嘉年华”活动中,有两名女童身穿连体紧身服和半截丝袜疑似在进行直播引流。现场有市民反映,其着装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主办方巡查发现后,立即联系家长和涉事工作室,要求更换普通服装,并强调“公众场合禁止出现过分暴露及不良导向内容”。(6月2日 红星新闻 )

“儿童‘软色情’照片被商家批量售卖、儿童性感舞蹈视频被明码标价出售、儿童内衣广告以‘性感’‘诱惑’为卖点,刺激顾客消费”。近年来,借儿童形象炮制 “软色情” 内容以谋取流量的乱象屡禁不止。当未成年人套上不符合年龄的浮夸服装,在镜头前机械模仿成人化扭胯摆腰动作时,评论区却充斥着“好性感”“想关注”的不当言论。我们是否该反思,这是个别群体的道德沦丧,还是病态流量对儿童童真的系统性吞噬?

部分商家或平台为谋取私利,不惜利用儿童形象打着“软色情”擦边球进行宣传,把儿童当作流量密码与赚钱的工具,踩在法律的红线上,违背道德伦理。《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都明确强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和传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然而,商家与平台对此都视若无睹。部分商家以儿童“软色情”为营销噱头,将本该受保护的群体变为博眼球的“商品”,致使未成年人的隐私被公开消费,成为他人猎奇目光下的“猎物”。此种盈利手段,何谈商业伦理?一些短视频平台为追逐流量,对儿童“擦边”视频置之不理,致使儿童“软色情”照片、表情包在网络平台上肆意传播,催生灰色流量产业链。究竟何时,病态流量吞噬了人性的底线?

未成年人本该受到全体社会的保护,如今却被当作牟利的工具。保护未成年人绝非纸上谈兵的空泛呼吁,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但现实却令人深思:当“禁止未成年人‘软色情’”的相关政策与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为何儿童 “软色情”交易仍暗流涌动?当专项打击活动持续开展,为何还有人敢顶风作案,传播不良内容?归根到底,在于保护责任尚未完全落地生根,惩戒机制还未让人真正体会到痛处。这种乱象的背后,恰恰也暴露出当前未成年人“软色情”保护领域的多重盲区:商家道德伦理的失守、平台监管机制的虚置、未成年人监护人的失职以及法律法规刚性约束的缺位。

因此,保护未成年人远离“软色情”交易需要多方共治。对于商家而言,应当主动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坚守商业道德伦理;对于监管平台而言,应当明确内容主体审核责任,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加大对违规账号的惩处力度;对于未成人监护人而言,坚决对未成年人“软色情”交易说不,筑起家庭保护的第一道屏障,不将孩子视为赚钱的工具。此外,还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对儿童“软色情”交易的惩戒机制,提高违法成本,让有心者不敢碰,也不能碰。只有做到“行业自律担当、平台监管到位、家庭监护尽责、法律刚性约束”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为未成年人筑起一堵不可逾越的保护墙。

值得肯定的是,此次事件中主办方的态度与做法展现了应有的责任: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迅速联系家长及涉事工作室要求更换儿童服装,并明确强调 “公众场合禁止出现过分暴露及不良导向内容”,以果断行动保护了儿童的尊严,守住了活动现场的文明底线。

守护未成年人是全体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未成年人不该成为流量的牺牲品,更不该成为“软色情”交易的“商品”。对于儿童“软色情”现象,我们应该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唯有全社会协同合力,才能真正让未成年人在纯净的土壤中快乐成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漫展女童穿着暴露直播,谁在为儿童“软色情”流量买单?

2025年06月05日 07:11   来源:红网   刘洁

近日,广东中山博览中心举办的“2025中山AS24端午动漫嘉年华”活动中,有两名女童身穿连体紧身服和半截丝袜疑似在进行直播引流。现场有市民反映,其着装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主办方巡查发现后,立即联系家长和涉事工作室,要求更换普通服装,并强调“公众场合禁止出现过分暴露及不良导向内容”。(6月2日 红星新闻 )

“儿童‘软色情’照片被商家批量售卖、儿童性感舞蹈视频被明码标价出售、儿童内衣广告以‘性感’‘诱惑’为卖点,刺激顾客消费”。近年来,借儿童形象炮制 “软色情” 内容以谋取流量的乱象屡禁不止。当未成年人套上不符合年龄的浮夸服装,在镜头前机械模仿成人化扭胯摆腰动作时,评论区却充斥着“好性感”“想关注”的不当言论。我们是否该反思,这是个别群体的道德沦丧,还是病态流量对儿童童真的系统性吞噬?

部分商家或平台为谋取私利,不惜利用儿童形象打着“软色情”擦边球进行宣传,把儿童当作流量密码与赚钱的工具,踩在法律的红线上,违背道德伦理。《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都明确强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和传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然而,商家与平台对此都视若无睹。部分商家以儿童“软色情”为营销噱头,将本该受保护的群体变为博眼球的“商品”,致使未成年人的隐私被公开消费,成为他人猎奇目光下的“猎物”。此种盈利手段,何谈商业伦理?一些短视频平台为追逐流量,对儿童“擦边”视频置之不理,致使儿童“软色情”照片、表情包在网络平台上肆意传播,催生灰色流量产业链。究竟何时,病态流量吞噬了人性的底线?

未成年人本该受到全体社会的保护,如今却被当作牟利的工具。保护未成年人绝非纸上谈兵的空泛呼吁,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但现实却令人深思:当“禁止未成年人‘软色情’”的相关政策与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为何儿童 “软色情”交易仍暗流涌动?当专项打击活动持续开展,为何还有人敢顶风作案,传播不良内容?归根到底,在于保护责任尚未完全落地生根,惩戒机制还未让人真正体会到痛处。这种乱象的背后,恰恰也暴露出当前未成年人“软色情”保护领域的多重盲区:商家道德伦理的失守、平台监管机制的虚置、未成年人监护人的失职以及法律法规刚性约束的缺位。

因此,保护未成年人远离“软色情”交易需要多方共治。对于商家而言,应当主动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坚守商业道德伦理;对于监管平台而言,应当明确内容主体审核责任,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加大对违规账号的惩处力度;对于未成人监护人而言,坚决对未成年人“软色情”交易说不,筑起家庭保护的第一道屏障,不将孩子视为赚钱的工具。此外,还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对儿童“软色情”交易的惩戒机制,提高违法成本,让有心者不敢碰,也不能碰。只有做到“行业自律担当、平台监管到位、家庭监护尽责、法律刚性约束”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为未成年人筑起一堵不可逾越的保护墙。

值得肯定的是,此次事件中主办方的态度与做法展现了应有的责任: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迅速联系家长及涉事工作室要求更换儿童服装,并明确强调 “公众场合禁止出现过分暴露及不良导向内容”,以果断行动保护了儿童的尊严,守住了活动现场的文明底线。

守护未成年人是全体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未成年人不该成为流量的牺牲品,更不该成为“软色情”交易的“商品”。对于儿童“软色情”现象,我们应该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唯有全社会协同合力,才能真正让未成年人在纯净的土壤中快乐成长。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