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阅读6000字?不能让反智的"全脑开发"大行其道

2025-06-05 07:10 来源:光明网

“每个婴儿刚出生时都具有与爱因斯坦不相上下的潜能,只要成功将左右脑联动,您的孩子可以比爱因斯坦还聪明”“全脑教育是最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专业性训练培养优质的大脑神经网络”“训练之后,孩子可以做到一篇文章阅读2遍至3遍实现过目不忘、倒背如流;阅读一本10万字书籍,只需要5至10分钟,每天可以阅读几十本书并存入大脑库”……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市场上像这种主打“全脑开发”概念的教育机构不在少数,它们往往宣称自己的课程基于“左右脑分工”理论设置,甚至声称可以培养孩子“触知”“透视”等“超能力”。

所谓“全脑开发”“蒙眼识字”等“超能力”教育,早在多年前就曾风行一时,后被舆论多次曝光打假,一些机构也因为发布虚假违法广告被处罚过,整个行业似乎进入“低潮期”。但媒体最新的调查报道表明,该行业可能从来就没有真正消失,并且依然不缺乏拥趸。

早教是指人从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早期学习,是按照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智力潜能的开发和社会适应性发展的教育,具有科学依据。但很明显,市面上的一些宣称“全脑教育”的智力开发培训,诸如能让小孩具备“每分钟阅读6000字,一天看72本书”的“超能力”,已经不属于智力和科学范畴了,而更像是玄学范畴的“特异功能”。

更显讽刺的是,这些对外看起来神乎其神的“全脑开发”培训,内里却远没有那么光鲜。如有业内人士指出,“没有教师资格,也没有家教经历,原本只是应聘发放教具、登记报名人员的兼职助教岗位”,也可能被临时要求承担“全脑开发课程”教学工作。有机构主管负责人更是直言,“只要能骗过家长就行”。还有的透露,“有的这种看上去很高大上的课程,说什么全脑开发、记忆力培训,实际老师都可能是临时在外面找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些在科学逻辑和师资水平上都严重存疑的“全脑开发”培训,都更接近于瞄准大众教育焦虑的一种“割韭菜”游戏,而并不是如其所标榜的,以及像一些人所想象的,属于一条隐秘的教育捷径。

对此,监管部门不能坐视不管。要知道,这类培训至少在营销上就存在“水分”,像“您的孩子可以比爱因斯坦还聪明”,“每天可以阅读几十本书并存入大脑库”等宣传话术,明显有夸大、虚假宣传的嫌疑;而其培训资质和师资,又到底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同样值得严查。任由这样的“早教”大行其道,不仅是与当前推行的教育减负政策背道而驰,也在进一步渲染社会的教育焦虑,甚至可能会助长一种“反智”氛围。因为它看似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实则是反科学、反常识。对此,在规范早教市场和课外培训市场时,不能让这类培训成为监管的盲区。

当然,这类培训被一而再地曝光、打击,仍能够在市场上生存,更值得反思的是,为何依然有家长相信这些离谱的“全脑开发”概念并为之买单?其一个最为根本性的原因还是,一些家长在教育上的“起跑线焦虑”、迫切的望子成龙心态并没有根本扭转。于是,一方面被自身焦虑所驱动,甘愿剑走偏锋;一方面被机构洗脑,从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地砸重金来参与这种“全脑开发”培训。所以,要真正让这类“割韭菜”游戏失去土壤,还是不可回避另一个根本性问题,即社会的教育焦虑得到有效缓解,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知更加理性——少一点“神童崇拜”,多一些对于教育常识、成长规律的尊重。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每分钟阅读6000字?不能让反智的"全脑开发"大行其道

2025年06月05日 07:10   来源:光明网   朱昌俊

“每个婴儿刚出生时都具有与爱因斯坦不相上下的潜能,只要成功将左右脑联动,您的孩子可以比爱因斯坦还聪明”“全脑教育是最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专业性训练培养优质的大脑神经网络”“训练之后,孩子可以做到一篇文章阅读2遍至3遍实现过目不忘、倒背如流;阅读一本10万字书籍,只需要5至10分钟,每天可以阅读几十本书并存入大脑库”……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市场上像这种主打“全脑开发”概念的教育机构不在少数,它们往往宣称自己的课程基于“左右脑分工”理论设置,甚至声称可以培养孩子“触知”“透视”等“超能力”。

所谓“全脑开发”“蒙眼识字”等“超能力”教育,早在多年前就曾风行一时,后被舆论多次曝光打假,一些机构也因为发布虚假违法广告被处罚过,整个行业似乎进入“低潮期”。但媒体最新的调查报道表明,该行业可能从来就没有真正消失,并且依然不缺乏拥趸。

早教是指人从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早期学习,是按照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智力潜能的开发和社会适应性发展的教育,具有科学依据。但很明显,市面上的一些宣称“全脑教育”的智力开发培训,诸如能让小孩具备“每分钟阅读6000字,一天看72本书”的“超能力”,已经不属于智力和科学范畴了,而更像是玄学范畴的“特异功能”。

更显讽刺的是,这些对外看起来神乎其神的“全脑开发”培训,内里却远没有那么光鲜。如有业内人士指出,“没有教师资格,也没有家教经历,原本只是应聘发放教具、登记报名人员的兼职助教岗位”,也可能被临时要求承担“全脑开发课程”教学工作。有机构主管负责人更是直言,“只要能骗过家长就行”。还有的透露,“有的这种看上去很高大上的课程,说什么全脑开发、记忆力培训,实际老师都可能是临时在外面找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些在科学逻辑和师资水平上都严重存疑的“全脑开发”培训,都更接近于瞄准大众教育焦虑的一种“割韭菜”游戏,而并不是如其所标榜的,以及像一些人所想象的,属于一条隐秘的教育捷径。

对此,监管部门不能坐视不管。要知道,这类培训至少在营销上就存在“水分”,像“您的孩子可以比爱因斯坦还聪明”,“每天可以阅读几十本书并存入大脑库”等宣传话术,明显有夸大、虚假宣传的嫌疑;而其培训资质和师资,又到底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同样值得严查。任由这样的“早教”大行其道,不仅是与当前推行的教育减负政策背道而驰,也在进一步渲染社会的教育焦虑,甚至可能会助长一种“反智”氛围。因为它看似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实则是反科学、反常识。对此,在规范早教市场和课外培训市场时,不能让这类培训成为监管的盲区。

当然,这类培训被一而再地曝光、打击,仍能够在市场上生存,更值得反思的是,为何依然有家长相信这些离谱的“全脑开发”概念并为之买单?其一个最为根本性的原因还是,一些家长在教育上的“起跑线焦虑”、迫切的望子成龙心态并没有根本扭转。于是,一方面被自身焦虑所驱动,甘愿剑走偏锋;一方面被机构洗脑,从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地砸重金来参与这种“全脑开发”培训。所以,要真正让这类“割韭菜”游戏失去土壤,还是不可回避另一个根本性问题,即社会的教育焦虑得到有效缓解,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知更加理性——少一点“神童崇拜”,多一些对于教育常识、成长规律的尊重。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