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文旅融合广阔前景

2025-06-05 07: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这一重要论述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文旅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当前,我国文旅产业已步入繁荣发展新时期。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各地精心推出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人们到江边看龙舟竞速、住民宿体验非遗传承、逛博物馆了解民俗传统。不只端午节,拥抱“诗与远方”已成为我国居民日常生活里的重要选项,文化休闲和旅游度假消费的市场基础日益厚实。

文化和旅游不仅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二者的融合发展是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文旅深度融合有利于发挥赋能效应,可以更好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促进增收,展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具有融合的天然优势。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机制、重点任务、重大项目、保障体系等不断出台政策指引,广泛展开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并在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业态融合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展现出广阔前景。

不过,文化内涵的多层次性和旅游内涵的复杂性,决定了文旅融合探索难度不小、充满挑战。加之各地文旅资源分布不均衡、文旅产业发展不同步,一些地方的文旅融合实践仍处于简单叠加状态,缺乏要素之间的创造性融合转化,存在“两张皮”等问题。

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利用等关系问题。

既要更好发挥政府在旅游规划布局、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稳步推进深度融合发展,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文旅融合的市场规律,找准文化和旅游的契合处、连接点,推出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动能。

持续增长且品质升级的市场需求,已经成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内生动能。要聚焦“银发族”、“Z世代”、亲子家庭等重点群体的不同需求,创新升级产品和服务。眼下,数字技术及其创新应用等已成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内容,要用好科技赋能的力量,创造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旅新空间、新场景。

文旅融合发展要与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统一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做好文旅融合,要深入研究历史文化,避免低层次开发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等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要按照“留人见物有生活”的要求,统筹好保护与开发,深化文化内涵、留住乡愁记忆,让人们在旅途中真正感受山河之美、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开拓文旅融合广阔前景

2025年06月05日 07: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这一重要论述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文旅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当前,我国文旅产业已步入繁荣发展新时期。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各地精心推出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人们到江边看龙舟竞速、住民宿体验非遗传承、逛博物馆了解民俗传统。不只端午节,拥抱“诗与远方”已成为我国居民日常生活里的重要选项,文化休闲和旅游度假消费的市场基础日益厚实。

文化和旅游不仅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二者的融合发展是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文旅深度融合有利于发挥赋能效应,可以更好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促进增收,展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具有融合的天然优势。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机制、重点任务、重大项目、保障体系等不断出台政策指引,广泛展开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并在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业态融合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展现出广阔前景。

不过,文化内涵的多层次性和旅游内涵的复杂性,决定了文旅融合探索难度不小、充满挑战。加之各地文旅资源分布不均衡、文旅产业发展不同步,一些地方的文旅融合实践仍处于简单叠加状态,缺乏要素之间的创造性融合转化,存在“两张皮”等问题。

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利用等关系问题。

既要更好发挥政府在旅游规划布局、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稳步推进深度融合发展,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文旅融合的市场规律,找准文化和旅游的契合处、连接点,推出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动能。

持续增长且品质升级的市场需求,已经成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内生动能。要聚焦“银发族”、“Z世代”、亲子家庭等重点群体的不同需求,创新升级产品和服务。眼下,数字技术及其创新应用等已成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内容,要用好科技赋能的力量,创造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旅新空间、新场景。

文旅融合发展要与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统一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做好文旅融合,要深入研究历史文化,避免低层次开发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等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要按照“留人见物有生活”的要求,统筹好保护与开发,深化文化内涵、留住乡愁记忆,让人们在旅途中真正感受山河之美、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