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5万被裁员”“十年的青春换来裁员大礼包”……不同场景、不同人物,却有着同样的遭遇,在短视频中说着相似的台词。这不是企业裁员,而是起号卖课套路。记者调查发现,近期社交平台上出现众多账号,自称被“互联网大厂”裁员,但其晒出的照片系盗用他人照片或者利用AI生成,一通“诉苦”实质目的是向网友推销编程课程。(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起互联网早期的“成功学大师”,只不过当年的鸡汤文变成了今天的短视频,线下培训班搬到了线上直播间。但其本质未曾改变,即利用人们对阶层滑落的恐惧、对技能迭代的焦虑,编织“跟我学就能逆袭”的美梦。不同的是,AI技术让造假成本趋近于零,一张模糊的工卡、一段合成的银行短信,即能在虚拟空间里搭建起逼真的“精英人设”。
“35岁危机”“大厂优化”,这些本是打工人切肤之痛的现实议题,却成了流量贩子的“提款机”。那些被盗用照片的博主,原本只是在网络上分享生活的普通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行赋予“被裁员”的人生剧本,甚至被迫成为骗子牟利的“形象代言人”。上述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隐私权,更对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让网络空间的信任基石摇摇欲坠。
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虚假叙事正在消解公众对真实信息的感知力。当越来越多人习惯用“表演”换取关注,用“卖惨”收割流量,网络空间的诚信体系将面临崩盘风险。试想,年轻人看到满屏的“高薪被裁”故事,是该为同龄人的遭遇叹息,还是怀疑这又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若真实的困境与虚假的表演混为一谈,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会淹没在信息噪音中,社会对职场危机的共情能力也会逐渐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