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5万被裁员”刷屏?别让流量消解议题严肃性

2025-06-04 07:23 来源:羊城晚报

“月薪5万被裁员”“十年的青春换来裁员大礼包”……不同场景、不同人物,却有着同样的遭遇,在短视频中说着相似的台词。这不是企业裁员,而是起号卖课套路。记者调查发现,近期社交平台上出现众多账号,自称被“互联网大厂”裁员,但其晒出的照片系盗用他人照片或者利用AI生成,一通“诉苦”实质目的是向网友推销编程课程。(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起互联网早期的“成功学大师”,只不过当年的鸡汤文变成了今天的短视频,线下培训班搬到了线上直播间。但其本质未曾改变,即利用人们对阶层滑落的恐惧、对技能迭代的焦虑,编织“跟我学就能逆袭”的美梦。不同的是,AI技术让造假成本趋近于零,一张模糊的工卡、一段合成的银行短信,即能在虚拟空间里搭建起逼真的“精英人设”。

“35岁危机”“大厂优化”,这些本是打工人切肤之痛的现实议题,却成了流量贩子的“提款机”。那些被盗用照片的博主,原本只是在网络上分享生活的普通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行赋予“被裁员”的人生剧本,甚至被迫成为骗子牟利的“形象代言人”。上述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隐私权,更对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让网络空间的信任基石摇摇欲坠。

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虚假叙事正在消解公众对真实信息的感知力。当越来越多人习惯用“表演”换取关注,用“卖惨”收割流量,网络空间的诚信体系将面临崩盘风险。试想,年轻人看到满屏的“高薪被裁”故事,是该为同龄人的遭遇叹息,还是怀疑这又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若真实的困境与虚假的表演混为一谈,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会淹没在信息噪音中,社会对职场危机的共情能力也会逐渐钝化。

面对这场流量骗局,治理的重拳必须精准出击。各大网络平台不能再以“技术中立”为借口,对乱象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对于批量生产、内容雷同的账号,漏洞百出的AI生成图片,平台的算法完全有能力识别;对于盗用的肖像、伪造的信息,平台也有责任及时拦截。此外,还应建立完善侵权举报快速通道,让造假者无处遁形,切实保障用户权益。

但治理不能仅靠平台“守城门”,更要激活每个网民的“护城河”。一方面,我们期待法律的利剑能够高悬,严惩那些侵权违法者;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应增强隐私保护意识,比如,不在公开平台暴露敏感信息,不为煽动性剧情盲目买单。面对短视频里的“人间疾苦”,多一份理性追问,让不轻信、不传播、快举报成为网络新共识。

在数字身份随时可能被冒用的今天,我们抵制虚假信息、捍卫网络真实,守护的不仅是某个人的肖像权,更是网络空间得以健康发展的真实根基。那些靠AI生成的虚假人生,或许能凭借一时的噱头骗取流量,但永远复制不了真实的情感共鸣。当流量泡沫退去,唯有真诚的价值传递,才能在互联网浪潮中屹立不倒。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月薪5万被裁员”刷屏?别让流量消解议题严肃性

2025年06月04日 07:23   来源:羊城晚报   孔德淇

“月薪5万被裁员”“十年的青春换来裁员大礼包”……不同场景、不同人物,却有着同样的遭遇,在短视频中说着相似的台词。这不是企业裁员,而是起号卖课套路。记者调查发现,近期社交平台上出现众多账号,自称被“互联网大厂”裁员,但其晒出的照片系盗用他人照片或者利用AI生成,一通“诉苦”实质目的是向网友推销编程课程。(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起互联网早期的“成功学大师”,只不过当年的鸡汤文变成了今天的短视频,线下培训班搬到了线上直播间。但其本质未曾改变,即利用人们对阶层滑落的恐惧、对技能迭代的焦虑,编织“跟我学就能逆袭”的美梦。不同的是,AI技术让造假成本趋近于零,一张模糊的工卡、一段合成的银行短信,即能在虚拟空间里搭建起逼真的“精英人设”。

“35岁危机”“大厂优化”,这些本是打工人切肤之痛的现实议题,却成了流量贩子的“提款机”。那些被盗用照片的博主,原本只是在网络上分享生活的普通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行赋予“被裁员”的人生剧本,甚至被迫成为骗子牟利的“形象代言人”。上述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隐私权,更对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让网络空间的信任基石摇摇欲坠。

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虚假叙事正在消解公众对真实信息的感知力。当越来越多人习惯用“表演”换取关注,用“卖惨”收割流量,网络空间的诚信体系将面临崩盘风险。试想,年轻人看到满屏的“高薪被裁”故事,是该为同龄人的遭遇叹息,还是怀疑这又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若真实的困境与虚假的表演混为一谈,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会淹没在信息噪音中,社会对职场危机的共情能力也会逐渐钝化。

面对这场流量骗局,治理的重拳必须精准出击。各大网络平台不能再以“技术中立”为借口,对乱象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对于批量生产、内容雷同的账号,漏洞百出的AI生成图片,平台的算法完全有能力识别;对于盗用的肖像、伪造的信息,平台也有责任及时拦截。此外,还应建立完善侵权举报快速通道,让造假者无处遁形,切实保障用户权益。

但治理不能仅靠平台“守城门”,更要激活每个网民的“护城河”。一方面,我们期待法律的利剑能够高悬,严惩那些侵权违法者;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应增强隐私保护意识,比如,不在公开平台暴露敏感信息,不为煽动性剧情盲目买单。面对短视频里的“人间疾苦”,多一份理性追问,让不轻信、不传播、快举报成为网络新共识。

在数字身份随时可能被冒用的今天,我们抵制虚假信息、捍卫网络真实,守护的不仅是某个人的肖像权,更是网络空间得以健康发展的真实根基。那些靠AI生成的虚假人生,或许能凭借一时的噱头骗取流量,但永远复制不了真实的情感共鸣。当流量泡沫退去,唯有真诚的价值传递,才能在互联网浪潮中屹立不倒。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