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期,多地宣布公共自行车项目停止运营,并明确办理退还押金事宜的时间。对此,不少地方解释为设备严重老化、存在安全隐患等。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地区的公共自行车项目迎来更新换代。
多地公共自行车的退场,勾起了不少人的回忆,但也谈不上留恋和不舍。这些昔日城市绿色出行的“老兵”,在完成一段历史使命后,必然要“退役”。设备老化等因素固然是直接推手,但公共自行车退场背后,其实是城市出行模式和出行生态自然代谢的一记回响。
资料显示,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2007年至2010年,由国外兴起的公共单车模式开始引进国内,由政府主导分城市管理,多为有桩单车;2010年至2014年,专门经营单车市场的企业开始出现,但公共单车仍以有桩单车为主;2014年以后,以摩拜为首的互联网共享单车应运而生,更加便捷的无桩单车开始取代有桩单车。
显而易见,对公共自行车来说,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的出现,堪称“全面降维打击”。在用户“用脚投票”之下,“笨重”的公共自行车退市已成定局。在破解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上,公共自行车曾经功不可没、风光无限,但其终究未能跨越服务体验上的“最后一公里”鸿沟。
以安徽阜阳为例,公共自行车鼎盛时期,市民办卡数量超过11万张,最高日骑行量达5万余次。如今,阜阳公共自行车项目已相继按下“停止键”,相关设施近期也在被拆除。
公共自行车的“退役”,本质是一场市场对公共服务模式的无情筛选。公共自行车虽由政府主导、公益属性明确,却囿于固定桩点与复杂手续,在用户体验上渐渐失分。反观共享单车,虽在初期经历无序投放、恶性竞争的阵痛,却以技术赋能下“扫码即走”的丝滑体验,精准切中了市民对效率与便捷的渴望。城市公共服务的价值天平悄然从“供给主导”滑向“体验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