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火爆出圈:全民健身赛事何以升级为文化现象

2025-06-04 07:18 来源:红网

据人民日报报道,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在端午假期“火”出圈。赛场上的全力拼搏、看台上的激情呐喊,再加上社交平台上的热梗“十三太保大内斗”“端午最火不是中超也不是英超,而是苏超”,让原本区域性的足球赛事一跃成为全国关注的现象级文化事件,着实令人惊喜。这不仅是一场足球赛事的胜利,更是江苏在全民健身、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以及文体旅融合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成功探索。

“苏超”的火爆,绝非偶然。江苏独特的地域文化,“十三太保”间天然的竞争情结与城市荣誉感,为赛事奠定了深厚的情感根基。“为城市荣誉而战”,让每一位参与者和观众都热血沸腾。它的“出圈”背后,是江苏对全民健身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双重探索,更是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在文体旅融合领域的生动体现。据江苏省体育局统计,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目前已吸引超过18万名球迷涌入各个主场城市现场观赛,上座率堪比职业足球联赛。从足球赛场到文旅景区,从城市看台到网络平台,“苏超”让江苏省内城市之间有了更频繁的人员流动与情感互动。以2025江苏城市联赛第三轮收官战为例,常州与扬州的对决虽然在比分上分出胜负,但两地人民的友好互动却实现了“双赢”。比赛前夕,常州向扬州球迷游客开放热门景点的免费游览权,且本地多家餐馆热情邀请游客免费品尝特色菜品,形象称之为“天目湖鱼头对狮子头的大爱”,吸引大量扬州市民前来观赛、游玩、消费。这不仅为常州带来了可观的旅游经济收益,更通过一场球赛实现了城市间的“文化请客”“经济做东”。

这场城市足球联赛,也为江苏打造“文体旅”融合新模式提供了示范路径。城市间以赛事为纽带,相互引流、相互带动,形成了“你来我往、双向奔赴”的流动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不只是门票收入在增长,酒店、餐饮、交通等多个产业链条也会因此受益,带动了区域内的经济协同。

“苏超”让本地市民找回了文化认同感与地域归属感。一张球票,不只是体育激情的象征,更成为人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交流的通行证。城市不再是孤岛,而是通过一场场赛事结成情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这种“边踢球、边发展”的模式,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特别是江苏省内部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样板。

未来,“苏超”的意义可以更进一步:不仅是全民健身的品牌赛事,更是推动江苏文旅融合发展、文化自信建设、经济协同联动的强力引擎。如何让这把“球火”持续燃烧?一方面,需要制度层面支持城市联赛品牌化发展,且持续全民推广;另一方面,也需引导更多文旅、文创资源主动对接赛事平台,实现“体育+文旅”“赛事+城市”的深度耦合。

从“热一时”到“热长久”,“苏超”点燃的不只是绿茵场,更是江苏未来发展的另一片热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苏超”火爆出圈:全民健身赛事何以升级为文化现象

2025年06月04日 07:18   来源:红网   张静涵

据人民日报报道,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在端午假期“火”出圈。赛场上的全力拼搏、看台上的激情呐喊,再加上社交平台上的热梗“十三太保大内斗”“端午最火不是中超也不是英超,而是苏超”,让原本区域性的足球赛事一跃成为全国关注的现象级文化事件,着实令人惊喜。这不仅是一场足球赛事的胜利,更是江苏在全民健身、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以及文体旅融合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成功探索。

“苏超”的火爆,绝非偶然。江苏独特的地域文化,“十三太保”间天然的竞争情结与城市荣誉感,为赛事奠定了深厚的情感根基。“为城市荣誉而战”,让每一位参与者和观众都热血沸腾。它的“出圈”背后,是江苏对全民健身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双重探索,更是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在文体旅融合领域的生动体现。据江苏省体育局统计,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目前已吸引超过18万名球迷涌入各个主场城市现场观赛,上座率堪比职业足球联赛。从足球赛场到文旅景区,从城市看台到网络平台,“苏超”让江苏省内城市之间有了更频繁的人员流动与情感互动。以2025江苏城市联赛第三轮收官战为例,常州与扬州的对决虽然在比分上分出胜负,但两地人民的友好互动却实现了“双赢”。比赛前夕,常州向扬州球迷游客开放热门景点的免费游览权,且本地多家餐馆热情邀请游客免费品尝特色菜品,形象称之为“天目湖鱼头对狮子头的大爱”,吸引大量扬州市民前来观赛、游玩、消费。这不仅为常州带来了可观的旅游经济收益,更通过一场球赛实现了城市间的“文化请客”“经济做东”。

这场城市足球联赛,也为江苏打造“文体旅”融合新模式提供了示范路径。城市间以赛事为纽带,相互引流、相互带动,形成了“你来我往、双向奔赴”的流动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不只是门票收入在增长,酒店、餐饮、交通等多个产业链条也会因此受益,带动了区域内的经济协同。

“苏超”让本地市民找回了文化认同感与地域归属感。一张球票,不只是体育激情的象征,更成为人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交流的通行证。城市不再是孤岛,而是通过一场场赛事结成情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这种“边踢球、边发展”的模式,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特别是江苏省内部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样板。

未来,“苏超”的意义可以更进一步:不仅是全民健身的品牌赛事,更是推动江苏文旅融合发展、文化自信建设、经济协同联动的强力引擎。如何让这把“球火”持续燃烧?一方面,需要制度层面支持城市联赛品牌化发展,且持续全民推广;另一方面,也需引导更多文旅、文创资源主动对接赛事平台,实现“体育+文旅”“赛事+城市”的深度耦合。

从“热一时”到“热长久”,“苏超”点燃的不只是绿茵场,更是江苏未来发展的另一片热土。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