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通知“不许下雨”,公共服务可以有千般面孔

2025-06-04 06:44 来源:工人日报

据6月1日上游新闻报道,5月31日,广东“深圳天气”官方视频号发布了一则《关于6月1日不许下雨的通知》,随后“深圳关于6月1日不许下雨的通知”词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有网友表示:“你郑重其事的表情让我信了”“看来落实到位了,今天没雨!”

深圳市气象局的上述通知以“天庭儿童关爱办”的名义,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要求儿童节当天“禁止降雨”,仅允许局部地区“零星阵雨”,最高气温控制在31摄氏度。这一看似“无厘头”的表述迅速登上热搜,网友纷纷点赞其“可爱又暖心”。这份充满童话色彩的通知背后,实则蕴含着公共服务理念的创新突破,彰显了一座城市对儿童群体的深切关怀与公共管理的温情底色。

这份通知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打破了传统公共服务的刻板表达,以“童真语言”架起与市民的情感桥梁。在儿童节这一特殊节点,气象部门没有机械地发布天气预报,而是化身“天气统筹部”,将气象信息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童话故事,用“雷公电母”“龙王”等拟人化角色赋予天气变化以人情味。正如网友所言:“严肃的天气预报突然变得像童话书,连大人都看得津津有味。”形式上的创新,本质是源于服务理念的转变,这一点尤为可贵。

官方通知“不许下雨”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背后是对儿童需求的精准洞察与主动回应。深圳作为儿童友好城市,将孩子的需求置于城市治理的优先位置。儿童节恰逢端午假期,家长难得的陪伴时间与户外活动的需求,成为气象部门策划这一通知的出发点。通过幽默的方式“要求”天气配合,实则是对市民现实需求的务实保障——提前研判天气、提醒市民出行注意事项,并以充满仪式感的形式传递温暖。从“管理思维”到“服务思维”的转变,让公共服务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与市民需求同频共振的贴心之举。这种“有温度的精准服务”,为城市形象增添了亲和力与凝聚力。

在公共服务领域,这样的通知为更多方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式:以创意为翼,以需求为本,让管理服务回归“人”的维度。当职能部门愿意俯身倾听市民心声,用贴近人心的方式传递信息,便能实现政策效果与情感共鸣的双赢。可见,这份通知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趣味性,更在于它诠释了现代城市治理应有的模样——既理性严谨又充满温度。

儿童节虽只有一天,但公共服务的“童真情怀”不应止步。期待更多城市能从这份通知中汲取灵感,让城市治理成为温暖人心的艺术——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城市,必然是一座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城市。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官方通知“不许下雨”,公共服务可以有千般面孔

2025年06月04日 06:44   来源:工人日报   舒爱民

据6月1日上游新闻报道,5月31日,广东“深圳天气”官方视频号发布了一则《关于6月1日不许下雨的通知》,随后“深圳关于6月1日不许下雨的通知”词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有网友表示:“你郑重其事的表情让我信了”“看来落实到位了,今天没雨!”

深圳市气象局的上述通知以“天庭儿童关爱办”的名义,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要求儿童节当天“禁止降雨”,仅允许局部地区“零星阵雨”,最高气温控制在31摄氏度。这一看似“无厘头”的表述迅速登上热搜,网友纷纷点赞其“可爱又暖心”。这份充满童话色彩的通知背后,实则蕴含着公共服务理念的创新突破,彰显了一座城市对儿童群体的深切关怀与公共管理的温情底色。

这份通知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打破了传统公共服务的刻板表达,以“童真语言”架起与市民的情感桥梁。在儿童节这一特殊节点,气象部门没有机械地发布天气预报,而是化身“天气统筹部”,将气象信息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童话故事,用“雷公电母”“龙王”等拟人化角色赋予天气变化以人情味。正如网友所言:“严肃的天气预报突然变得像童话书,连大人都看得津津有味。”形式上的创新,本质是源于服务理念的转变,这一点尤为可贵。

官方通知“不许下雨”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背后是对儿童需求的精准洞察与主动回应。深圳作为儿童友好城市,将孩子的需求置于城市治理的优先位置。儿童节恰逢端午假期,家长难得的陪伴时间与户外活动的需求,成为气象部门策划这一通知的出发点。通过幽默的方式“要求”天气配合,实则是对市民现实需求的务实保障——提前研判天气、提醒市民出行注意事项,并以充满仪式感的形式传递温暖。从“管理思维”到“服务思维”的转变,让公共服务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与市民需求同频共振的贴心之举。这种“有温度的精准服务”,为城市形象增添了亲和力与凝聚力。

在公共服务领域,这样的通知为更多方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式:以创意为翼,以需求为本,让管理服务回归“人”的维度。当职能部门愿意俯身倾听市民心声,用贴近人心的方式传递信息,便能实现政策效果与情感共鸣的双赢。可见,这份通知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趣味性,更在于它诠释了现代城市治理应有的模样——既理性严谨又充满温度。

儿童节虽只有一天,但公共服务的“童真情怀”不应止步。期待更多城市能从这份通知中汲取灵感,让城市治理成为温暖人心的艺术——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城市,必然是一座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城市。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