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战略需求壮大石化产业

2025-06-03 07:1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期,2025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大连举办。本次大会以“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石化强国建设”为主题,举办院士专家“长兴岛行”及闭门会议、分论坛、招商洽谈、石化科技创新成果及装备展等活动,参与者众多。

  石化行业产业链长、产品覆盖面广,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我国石化行业规模总量居世界前列,主要化学原料产能处于世界头部位置,各类专用化学品产能增长迅速,全球石化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固。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石化行业实现营收16.28万亿元,连续3年稳定在16万亿元左右,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营收的12%左右,对支撑工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石化产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不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石化行业规模虽然较大,但仍然缺乏高端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存在差距,“内卷式”竞争持续加剧,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针对此,需对症施策,化解难题。

  实现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前沿先进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快速涌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逐步开辟高端化新赛道。以新技术强化引领,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服务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对企业而言,应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盘活存量,更要通过强化自主创新实现新增产能的高端化、差异化来做优增量。鼓励企业参与技术转移体系,让实验室的“样品”更快转化为市场的“爆品”与“精品”。以智能化赋能增效,加快石油化工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还应建设跨部门协同的科创平台,打通教育、人才、科技链条,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团队。创新体制机制,畅通发展通道,造就一支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行业队伍。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调研、一线锤炼相结合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加大石化产业培训力度,着力提升队伍素质和能力。

  推动石化产业链降碳增绿,加快发展方式向绿色化转型。要在重点领域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和扩绿。石化企业应把绿色融入生产、销售、运输、服务全过程,培育绿色文化,生产绿色产品,构建绿色营销体系,打造绿色物流,为产业链注入绿色基因,持续推动石化产业链降碳增绿取得实质性成效。(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温济聪)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瞄准战略需求壮大石化产业

2025年06月03日 07:1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期,2025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大连举办。本次大会以“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石化强国建设”为主题,举办院士专家“长兴岛行”及闭门会议、分论坛、招商洽谈、石化科技创新成果及装备展等活动,参与者众多。

  石化行业产业链长、产品覆盖面广,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我国石化行业规模总量居世界前列,主要化学原料产能处于世界头部位置,各类专用化学品产能增长迅速,全球石化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固。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石化行业实现营收16.28万亿元,连续3年稳定在16万亿元左右,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营收的12%左右,对支撑工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石化产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不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石化行业规模虽然较大,但仍然缺乏高端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存在差距,“内卷式”竞争持续加剧,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针对此,需对症施策,化解难题。

  实现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前沿先进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快速涌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逐步开辟高端化新赛道。以新技术强化引领,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服务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对企业而言,应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盘活存量,更要通过强化自主创新实现新增产能的高端化、差异化来做优增量。鼓励企业参与技术转移体系,让实验室的“样品”更快转化为市场的“爆品”与“精品”。以智能化赋能增效,加快石油化工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还应建设跨部门协同的科创平台,打通教育、人才、科技链条,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团队。创新体制机制,畅通发展通道,造就一支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行业队伍。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调研、一线锤炼相结合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加大石化产业培训力度,着力提升队伍素质和能力。

  推动石化产业链降碳增绿,加快发展方式向绿色化转型。要在重点领域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和扩绿。石化企业应把绿色融入生产、销售、运输、服务全过程,培育绿色文化,生产绿色产品,构建绿色营销体系,打造绿色物流,为产业链注入绿色基因,持续推动石化产业链降碳增绿取得实质性成效。(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温济聪)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