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在山东某高校的大学生毕业晚会上发生了一幕令人动容的故事。一位75岁的独臂老奶奶颤巍巍地走向会场,准备捡拾散落的空瓶子时,被恪守职责的工作人员拦下——这是规定,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活动现场。几个小时后,当晚会结束,工作人员和大学生们不仅主动将收集好的空瓶子送给老人,更有细心的年轻人将瓶中的残留液体倒净,减轻老人的负担。这个看似简单的温情故事,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规则与温情的辩证关系,照见了我们这个社会最珍贵的品格——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同时,不失人性的温度,我们正在学习如何让刚性的规则与柔软的人性不再对立,而是相互成就。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大型活动场合,安全管理至关重要,放任无关人员进出可能带来隐患,工作人员最初阻拦老人进入活动现场,并非冷漠,而是履行职责,这种“拦住”体现的是对规则的尊重。规则是理性的产物,但也需要情感的滋养。工作人员在活动结束后主动收集瓶子并帮助老人,是超越规则的温情。
当大学生们蹲下身子为老人倒空瓶中的液体时,这场“意外的德育课”或许比许多刻意设计的思政课程更为生动有效,他们为规则注入温度,使之成为“温暖的规则”。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重组。这种真实情境中的道德实践,远比课本说教更能塑造青年的价值观。事件中没有出现组织动员的痕迹,完全是学生自发行为,这正表明道德教育已经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这种温情并非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互助。健康的救助关系应当避免“施与受”的二元对立,而应构建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与老人交流时,工作人员和大学生们身体微微前倾,眼神平视,语气温和。在这场相遇中,他们没有将老人视为需要怜悯的对象,而是作为一个值得尊重的生命个体来对待。这种平等意识,正是现代社会救助伦理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