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凉鞋成“隐形毒源”,别让孩子的童年踩在“毒塑料”上

2025-06-03 06:33 来源:红网

夏天到了,凉拖鞋是居家必备。环保公益组织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无毒先锋)调查显示,在5个电商平台分别购买销量前十的10个样品,抽检50双儿童凉鞋中有25双邻苯二甲酸酯超标,平均超标倍数为365倍,最高超标倍数为509倍。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廉价增塑剂,超标使用会增加性早熟,患哮喘、过敏症的风险,影响儿童健康。(6月2日 闪电新闻)

所谓邻苯二甲酸酯,本质是一种廉价增塑剂,被广泛用于塑料制品中以提高柔软度。然而,这种化学物质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2B类致癌物清单。邻苯二甲酸酯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长期暴露可能导致:儿童发育异常,性早熟、生殖系统发育受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此次调查数据反映出儿童用品安全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生产端来看,部分商家存在明显的逐利倾向。为降低生产成本,一些厂商选用成本低廉的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材料,使得日常用品存在安全隐患。从标准执行层面分析,我国虽已出台《儿童鞋安全技术规范》等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规定:鞋号不超过170毫米的童鞋,其可触及部件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必须不超过0.1%。但在实际生产中,监管存在漏洞,标准与执行之间存在断层。此外,电商平台在准入审核方面存在失职现象。理论上,传统电商平台要求商家提供质检报告方可开设店铺售卖商品,若审核程序严格合规,此类问题商品应在审核阶段被拦截。但现实情况是,问题商品不仅成功上架,还成为热销产品,部分平台甚至根据销售量对其进行推流,使其以低廉价格出现在平台首页,误导大量消费者购买。

保障儿童健康刻不容缓,护苗行动需要三重防线并行。首先厂家生产商品时,应以社会效益为先,生产合规合法的产品,以质量为核心。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与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此类不合格产品的处罚力度。在可行范围内,推行“不合格产品溯源追责”机制。最后平台和消费者都应擦亮双眼,认真筛选商品,如遇不合格产品应及时举报下架,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

当孩子们穿着五彩凉鞋奔跑时,他们应该尽情享受美好的童年生活,而不该成为劣质商品的“人肉检测仪”。从生产端到销售端,每个环节都应系好安全绳。守护孩子的健康底线,就是守护好社会的未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儿童凉鞋成“隐形毒源”,别让孩子的童年踩在“毒塑料”上

2025年06月03日 06:33   来源:红网   姚菁秋

夏天到了,凉拖鞋是居家必备。环保公益组织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无毒先锋)调查显示,在5个电商平台分别购买销量前十的10个样品,抽检50双儿童凉鞋中有25双邻苯二甲酸酯超标,平均超标倍数为365倍,最高超标倍数为509倍。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廉价增塑剂,超标使用会增加性早熟,患哮喘、过敏症的风险,影响儿童健康。(6月2日 闪电新闻)

所谓邻苯二甲酸酯,本质是一种廉价增塑剂,被广泛用于塑料制品中以提高柔软度。然而,这种化学物质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2B类致癌物清单。邻苯二甲酸酯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长期暴露可能导致:儿童发育异常,性早熟、生殖系统发育受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此次调查数据反映出儿童用品安全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生产端来看,部分商家存在明显的逐利倾向。为降低生产成本,一些厂商选用成本低廉的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材料,使得日常用品存在安全隐患。从标准执行层面分析,我国虽已出台《儿童鞋安全技术规范》等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规定:鞋号不超过170毫米的童鞋,其可触及部件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必须不超过0.1%。但在实际生产中,监管存在漏洞,标准与执行之间存在断层。此外,电商平台在准入审核方面存在失职现象。理论上,传统电商平台要求商家提供质检报告方可开设店铺售卖商品,若审核程序严格合规,此类问题商品应在审核阶段被拦截。但现实情况是,问题商品不仅成功上架,还成为热销产品,部分平台甚至根据销售量对其进行推流,使其以低廉价格出现在平台首页,误导大量消费者购买。

保障儿童健康刻不容缓,护苗行动需要三重防线并行。首先厂家生产商品时,应以社会效益为先,生产合规合法的产品,以质量为核心。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与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此类不合格产品的处罚力度。在可行范围内,推行“不合格产品溯源追责”机制。最后平台和消费者都应擦亮双眼,认真筛选商品,如遇不合格产品应及时举报下架,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

当孩子们穿着五彩凉鞋奔跑时,他们应该尽情享受美好的童年生活,而不该成为劣质商品的“人肉检测仪”。从生产端到销售端,每个环节都应系好安全绳。守护孩子的健康底线,就是守护好社会的未来。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