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拍出61.2万:一个手机号何以成为身份奢侈品?

2025-06-03 06:33 来源:红网

6月1日,“13**0000000”的手机号码使用权以25万元的底价起拍,吸引了13人报名参拍。经历了激烈竞拍后,截至6月2日上午拍卖结束,该手机号最终拍出了61.2万元的高价。(6月2日 《现代快报》)

这一事件看似荒诞不经,却折射出数字时代深刻的消费心理变迁。当普通通讯工具异化为奢侈品,我们不禁要问:人们究竟在为数字买单,还是在为身份认同买单?

在传统经济逻辑中,商品价值取决于其使用价值。然而,这个天价手机号的价值显然超越了通讯功能本身,它已成为一种典型的“凡勃伦商品”——价格越高,反而越能激发特定群体的购买欲望。这类商品的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炫耀性消费”,购买者通过支付超额价格来彰显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种消费行为创造了“炫耀性效应”,即商品带给消费者的效用部分来源于他人对该商品的艳羡与认可。当数字身份日益成为社会交往的第一张名片时,一个稀缺的手机号码就如同豪华手表或限量包袋,成为身份识别的快捷符号。

当人们愿意为一串数字支付数十万元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稀缺资源的追逐,更是一种深刻的存在焦虑,在虚拟与现实日益交融的世界里,个体急于通过外在符号确认自我价值。这种现象与社交媒体上的“点赞焦虑”、游戏世界中的“皮肤消费”同出一源,都是数字化生存催生的新型异化。

面对数字符号的诱惑,我们需要重建健康的消费价值观。真正的身份认同应建立在知识素养、道德品质和创造能力之上,而非外在的数字装饰。电信运营商应当弱化号码的等级差异,推广随机分配机制;教育系统需加强媒介素养培养,帮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抵御数字消费主义陷阱;文化领域则应创造更多元的价值叙事,打破“以貌取人”的数字认知定式。

61.2万元买一个手机号,这笔交易的经济理性值得质疑,但其社会警示价值不可低估。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我们既要善用技术便利,也要警惕被数字异化的风险。毕竟,人的价值永远无法被简化为几个漂亮的数字,真正的尊重来自于内涵而非表象。当下一场数字拍卖来临前,或许我们都该自问:我们追求的,究竟是别人眼中的符号,还是内心真实的丰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手机号拍出61.2万:一个手机号何以成为身份奢侈品?

2025年06月03日 06:33   来源:红网   艾关玲

6月1日,“13**0000000”的手机号码使用权以25万元的底价起拍,吸引了13人报名参拍。经历了激烈竞拍后,截至6月2日上午拍卖结束,该手机号最终拍出了61.2万元的高价。(6月2日 《现代快报》)

这一事件看似荒诞不经,却折射出数字时代深刻的消费心理变迁。当普通通讯工具异化为奢侈品,我们不禁要问:人们究竟在为数字买单,还是在为身份认同买单?

在传统经济逻辑中,商品价值取决于其使用价值。然而,这个天价手机号的价值显然超越了通讯功能本身,它已成为一种典型的“凡勃伦商品”——价格越高,反而越能激发特定群体的购买欲望。这类商品的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炫耀性消费”,购买者通过支付超额价格来彰显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种消费行为创造了“炫耀性效应”,即商品带给消费者的效用部分来源于他人对该商品的艳羡与认可。当数字身份日益成为社会交往的第一张名片时,一个稀缺的手机号码就如同豪华手表或限量包袋,成为身份识别的快捷符号。

当人们愿意为一串数字支付数十万元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稀缺资源的追逐,更是一种深刻的存在焦虑,在虚拟与现实日益交融的世界里,个体急于通过外在符号确认自我价值。这种现象与社交媒体上的“点赞焦虑”、游戏世界中的“皮肤消费”同出一源,都是数字化生存催生的新型异化。

面对数字符号的诱惑,我们需要重建健康的消费价值观。真正的身份认同应建立在知识素养、道德品质和创造能力之上,而非外在的数字装饰。电信运营商应当弱化号码的等级差异,推广随机分配机制;教育系统需加强媒介素养培养,帮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抵御数字消费主义陷阱;文化领域则应创造更多元的价值叙事,打破“以貌取人”的数字认知定式。

61.2万元买一个手机号,这笔交易的经济理性值得质疑,但其社会警示价值不可低估。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我们既要善用技术便利,也要警惕被数字异化的风险。毕竟,人的价值永远无法被简化为几个漂亮的数字,真正的尊重来自于内涵而非表象。当下一场数字拍卖来临前,或许我们都该自问:我们追求的,究竟是别人眼中的符号,还是内心真实的丰盈?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