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排练一个歌舞剧,全班几十名同学参与,每个学生需缴纳1200元,用于聘请专业培训机构的老师进行编排。”“孩子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上,各班列队出场的演出几乎全是请的外包老师做设计和排练。”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当前部分校园艺术节目编排“外包”现象却开始冒头,有的班级“高价请老师”“花钱买节目”。
学校艺术汇演、节目表演本是展示学生风采、锻炼孩子能力的重要契机。各班师生自行设计排练,大家共同探讨创意又各司其职,在合作参与过程中还能加深友情。正是这种原汁原味的学生演出,让学生在排练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艺术熏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如今“高价请老师”“花钱买节目”的做法违背了艺术汇演的初衷。一方面,它卷入了商业因素,校外机构承接节目排练的价格,依据节目的复杂程度从几千元到万元甚至十万元不等,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它破坏了校园艺术教育的生态,可能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一些学校遵循美育规律,踏实组织师生自主创作、注重教育过程,但在各级艺术竞演中却比不过花钱请专业机构排练的节目。“甩手掌柜”式外包节目的学校,反而能够名利双收。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得不卷服装、卷造型、卷舞美,而忽视了美育育人的初心。本应展现学生创造力的舞台,逐渐成为“拼财力”“比效果”的竞技场。学生失去了从创意构思、团队协作到实践打磨的完整参与过程,艺术熏陶沦为了“旁观者式观赏”。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当前,美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艺术汇演成为加强美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错误的评价导向、功利化的对待方式。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在学校艺术节目考评时,错误地将舞台呈现效果、获奖名次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却忽视节目是否由学校自主策划、师生独立完成,这导致那些原汁原味的学生表演无法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