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零公里二手车”相关话题被推至舆论中心,引发诸多讨论。所谓“零公里二手车”,即新车上牌后未经使用即以二手车身份流通。这一乱象背后,本质是“左手倒右手”的虚假交易。车企为冲刺销量数据、美化财务报表,将滞销新车注册为二手车,通过关联公司或经销商转售。这种操作不仅制造了虚假的市场繁荣,更导致资本市场对行业真实供需关系产生误判。
在走访过程中,有二手车商向笔者透露,市场上参与“零公里二手车”交易的商家不在少数,从传统车企到新势力品牌均有涉及,逐渐构成一条涉及多环节的灰色产业链。
在笔者看来,“零公里二手车”乱象对消费者的损害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首先,新车一旦过户,首任车主专属权益(如终身质保)即告失效;其次,车辆残值按首次登记日期计算,导致转售时大幅贬值;最后,长期库存车辆会产生电池亏电、轮胎变形等问题。
此外,“零公里二手车”或将导致国家购车补贴政策被滥用。新能源车企通过关联租赁公司批量购车,套取补贴后转卖为二手车,补贴资金未惠及终端消费者。还有部分车商以“平行出口”名义将国内上牌新车销往海外,利用关税差套利。
面对“零公里二手车”乱象暴露出的风险,笔者认为,需从多维度发力维护好正常的市场秩序。
一是加强对二手车的注册和入市监管。建立车辆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上牌、交易、维保数据透明化。尽快出台“新车身份锁定期”制度,严控上牌即转售行为。
二是强化全行业自律。头部企业应率先告别“数据崇拜”,不能唯销量论,尽快走出无序竞争、大打“价格战”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