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蛋挞要48元?别把消费者当“冤大头”

2025-05-30 07:30 来源:红网

近日,网络上大量博主测评“玉米蛋挞”的视频引发跟风购买热潮,然而消费者发现,这款看似普通的蛋挞在一些网红门店售价却高达48元。抢购热潮背后,质疑其定价不合理的声音也开始出现。由玉米、奶油、蛋挞皮等成本不足10元的基础材料制成的食品,为何在部分网红门店标价达48元?透过层层营销包装不难发现,这一现象本质上折射出网红经济下的消费乱象。

其实,玉米蛋挞并非孤例。近年来,类似的网红产品层出不穷,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与情感价值挂钩。从百元出头的“草莓塔”,再到曾风靡一时的泡泡机、巨型冰糖糖葫芦等,这些产品原本只是普通的商品,但在商家的营销下被赋予了“爱情证明”“好友情谊”等情感价值,价格也随之翻倍。商家通过暗示“拥有这个商品就是在表达爱意”,成功地把一些普通商品包装成了一种附加情感价值的商品,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钱。

消费者往往忽略了产品本身的实际价值,将产品附加的“网红滤镜”等同于情感价值,自觉或不自觉地弱化对产品实用性与成本的理性评估。一旦这种非理性消费褪去热潮,发现自己花费了高价购买的产品其实并不值这个价时,难免会感到失望和受骗。

这种非理性消费不仅损害个体权益,更对市场生态造成冲击。商家利用消费者的情感溢价心理提高售价,真正依靠品质取胜的产品反而因缺乏流量加持难以立足。以“玉米蛋挞”为例,农民辛苦种植的玉米,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售出后,经商家简单加工包装,摇身一变成为高价网红商品。这种价值分配的失衡,既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变相贬低了农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规范网红经济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当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网红同款”勾起购买欲时,不妨多给自己一些思考时间:这究竟是生活的实际需求,还是被营销话术制造出的伪需求?面对虚高定价,更要敢于质疑,而非陷入自我说服的消费陷阱。与此同时,商家应当合理制定产品价格,市场监管部门也需强化监督力度。唯有消费者、商家与监管三方协同发力,才能让网红经济告别畸形繁荣,回归健康、理性的发展轨道。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小小蛋挞要48元?别把消费者当“冤大头”

2025年05月30日 07:30   来源:红网   朴书慧

近日,网络上大量博主测评“玉米蛋挞”的视频引发跟风购买热潮,然而消费者发现,这款看似普通的蛋挞在一些网红门店售价却高达48元。抢购热潮背后,质疑其定价不合理的声音也开始出现。由玉米、奶油、蛋挞皮等成本不足10元的基础材料制成的食品,为何在部分网红门店标价达48元?透过层层营销包装不难发现,这一现象本质上折射出网红经济下的消费乱象。

其实,玉米蛋挞并非孤例。近年来,类似的网红产品层出不穷,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与情感价值挂钩。从百元出头的“草莓塔”,再到曾风靡一时的泡泡机、巨型冰糖糖葫芦等,这些产品原本只是普通的商品,但在商家的营销下被赋予了“爱情证明”“好友情谊”等情感价值,价格也随之翻倍。商家通过暗示“拥有这个商品就是在表达爱意”,成功地把一些普通商品包装成了一种附加情感价值的商品,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钱。

消费者往往忽略了产品本身的实际价值,将产品附加的“网红滤镜”等同于情感价值,自觉或不自觉地弱化对产品实用性与成本的理性评估。一旦这种非理性消费褪去热潮,发现自己花费了高价购买的产品其实并不值这个价时,难免会感到失望和受骗。

这种非理性消费不仅损害个体权益,更对市场生态造成冲击。商家利用消费者的情感溢价心理提高售价,真正依靠品质取胜的产品反而因缺乏流量加持难以立足。以“玉米蛋挞”为例,农民辛苦种植的玉米,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售出后,经商家简单加工包装,摇身一变成为高价网红商品。这种价值分配的失衡,既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变相贬低了农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规范网红经济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当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网红同款”勾起购买欲时,不妨多给自己一些思考时间:这究竟是生活的实际需求,还是被营销话术制造出的伪需求?面对虚高定价,更要敢于质疑,而非陷入自我说服的消费陷阱。与此同时,商家应当合理制定产品价格,市场监管部门也需强化监督力度。唯有消费者、商家与监管三方协同发力,才能让网红经济告别畸形繁荣,回归健康、理性的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