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山一儿童公园内一组“司马光砸缸”主题雕塑因造型夸张被市民吐槽。雕塑中人物形象与正常儿童相去甚远,被形容为“像猴”。不少市民和网友认为公共艺术作品应兼顾教育价值与公众接受度。当地相关部门回应称,该雕塑于2002年落成,设计时考虑儿童审美偏好,因长期未收到负面意见得以保留。目前计划启动调研及问卷调查,以决定后续是否调整。(5月28日 荔枝新闻)
儿童公园设置雕塑本应是助力孩子理解历史故事,可此次争议中的设计者或许过于追求“儿童视角”的艺术表达,结果将经典故事转化为大众难以理解的抽象符号。部分创作者“自说自话”的设计理念,忽略了公共艺术的核心要点——它并非仅仅是艺术家展现个人风格的舞台,更需要与公众的审美和认知达成共鸣。设计者或许混淆了“儿童喜爱的趣味性”与“成人理解的抽象形式美”。
这场争议的背后,暴露出公共艺术创作与管理多个环节的治理漏洞。从设计源头看,公众参与机制的缺位,导致“儿童视角”沦为设计师的闭门造车,所谓的艺术表达却未能真正贴近儿童的认知世界;而在反馈层面,用“无负面反馈”回应舆论质疑,实则是对民意的忽视,暴露出沟通机制的失效。这些环节的系统性失序,使得原本应传递文化价值的公共艺术,逐渐背离了其服务公众的本质属性。
对孩子而言,扭曲的人物形象易让其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有家长担忧孩子会将雕塑形象等同于真实历史人物。从社会角度看,这座存在23年的争议雕塑,不仅造成公共资源的低效使用,也会影响政府回应公众诉求的效率与公信力,长此以往可能削弱公众对公共决策的信任。而在艺术领域,此类争议会加剧公众对公共艺术的误解,形成“创新必脱离大众”的认知偏差,影响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