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财产品“看得清、算得准”

2025-05-30 07:2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行为将更加规范。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起草了《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旨在推动信托产品、理财产品、保险资管产品实施统一的监管标准,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全面规范募集、存续、终止各个环节。

规范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行为,事关投资者合法权益。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投资者把自己的钱交给专业机构,委托其代为打理。然而,“委托—代理关系”比较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代理方比委托方更熟悉、了解投资运作的具体情况。如何确保委托方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答案是规范、强化信息披露,缓解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委托人的钱成为一笔笔清晰账。此前,信托产品、理财产品、保险资管产品均无专门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相关要求分散在不同制度之中。因此,统一监管标准势在必行、至关重要。

产品销售要让投资者“看得清”。资金募集是理财产品销售的关键环节。为何选择这个产品、资金投向了哪些金融市场、相关市场的运行逻辑是什么、投资收益如何变动,这些问题都要提前对投资者讲清楚、说明白。理财产品管理人要重点规范产品说明书、合同、风险揭示文件、托管协议、发行公告等,投资者也要仔细阅读这些文件,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要进一步咨询理财经理,切忌把选择权随意交给他人。投资者尤其要留意“业绩比较基准”概念,它不是预期收益率,不代表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不构成对产品收益的承诺。

产品风险要“厘得清”。购买只是第一步,在接下来的产品存续期间,理财产品管理人要及时、定期披露一系列重点信息,如理财产品的净值变化、存续规模、杠杆水平、主要投资资产情况、主要投资风险等,为此,投资者才能全面了解产品的运行情况、投资进展,进而作出科学、理性的投资决策——是继续持有,还是增加投资,抑或是提前赎回等。尤其对于权益类产品,金融机构要披露产品投资股票面临的风险、股票价格波动情况等信息,确保产品风险“厘得清”。

产品收益要“算得准”。产品终止后,信息披露工作并没有停止。理财产品管理人要及时向投资者披露到期公告或清算报告,相关内容至少应包括产品的存续期限、终止日期、收费情况、收益分配情况。目前,理财产品费用主要涉及投资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产品赎回费等。只有说清楚费用与收益,投资者才能算出一笔明白账,才能根据既往投资经历与经验,持续提升自己的资产配置能力与投资决策能力。

规范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行为,夯实了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基础。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提升信息披露的质量。具体来看,理财产品管理人要确保信息披露的持续性、公开性,公平对待投资者,不可误导投资者,不能影响产品的正常投资操作,不能因为短期营销行为而临时性、选择性披露信息,切实将投资者保护落到实处。(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子源)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理财产品“看得清、算得准”

2025年05月30日 07:2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行为将更加规范。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起草了《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旨在推动信托产品、理财产品、保险资管产品实施统一的监管标准,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全面规范募集、存续、终止各个环节。

规范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行为,事关投资者合法权益。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投资者把自己的钱交给专业机构,委托其代为打理。然而,“委托—代理关系”比较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代理方比委托方更熟悉、了解投资运作的具体情况。如何确保委托方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答案是规范、强化信息披露,缓解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委托人的钱成为一笔笔清晰账。此前,信托产品、理财产品、保险资管产品均无专门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相关要求分散在不同制度之中。因此,统一监管标准势在必行、至关重要。

产品销售要让投资者“看得清”。资金募集是理财产品销售的关键环节。为何选择这个产品、资金投向了哪些金融市场、相关市场的运行逻辑是什么、投资收益如何变动,这些问题都要提前对投资者讲清楚、说明白。理财产品管理人要重点规范产品说明书、合同、风险揭示文件、托管协议、发行公告等,投资者也要仔细阅读这些文件,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要进一步咨询理财经理,切忌把选择权随意交给他人。投资者尤其要留意“业绩比较基准”概念,它不是预期收益率,不代表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不构成对产品收益的承诺。

产品风险要“厘得清”。购买只是第一步,在接下来的产品存续期间,理财产品管理人要及时、定期披露一系列重点信息,如理财产品的净值变化、存续规模、杠杆水平、主要投资资产情况、主要投资风险等,为此,投资者才能全面了解产品的运行情况、投资进展,进而作出科学、理性的投资决策——是继续持有,还是增加投资,抑或是提前赎回等。尤其对于权益类产品,金融机构要披露产品投资股票面临的风险、股票价格波动情况等信息,确保产品风险“厘得清”。

产品收益要“算得准”。产品终止后,信息披露工作并没有停止。理财产品管理人要及时向投资者披露到期公告或清算报告,相关内容至少应包括产品的存续期限、终止日期、收费情况、收益分配情况。目前,理财产品费用主要涉及投资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产品赎回费等。只有说清楚费用与收益,投资者才能算出一笔明白账,才能根据既往投资经历与经验,持续提升自己的资产配置能力与投资决策能力。

规范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行为,夯实了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基础。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提升信息披露的质量。具体来看,理财产品管理人要确保信息披露的持续性、公开性,公平对待投资者,不可误导投资者,不能影响产品的正常投资操作,不能因为短期营销行为而临时性、选择性披露信息,切实将投资者保护落到实处。(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子源)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