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是汽车行业的大势所趋。一段时间以来,辅助驾驶、智能驾驶加速走进现实,成为热议话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支持毋庸置疑,市场的热情持续高涨。但一路“飞驰”的汽车智能化,在落地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新问题。因此,唯有夯实“技术底座”,才能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一边高歌猛进,一边暗藏风险,近段时间,汽车智能化发展让业内人士有点“烦”。一方面,新势力车企纷纷以智驾等技术特点为卖点,宣传自身产品的技术优势,不少传统车企也随之涌入智驾赛道;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等功能向下沉市场普及,不少车企积极布局更高阶智能驾驶。
另一方面,由于宣传上的误导,消费者对辅助驾驶等认识不足,甚至出现“躺平睡觉”“解放双手”等操作导致交通事故,揭示了智能驾驶技术仍存在的认知和技术短板,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智能化驾驶不是靠营销话术堆砌的“空中楼阁”,而是严谨验证的科学工程。目前,我国智能驾驶正处于从组合驾驶辅助向有条件自动驾驶的过渡阶段,按照现有法律法规以及技术能力来看,驾驶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依然是驾驶员自身。今年2月,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汽车生产企业OTA升级活动,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也提示,部分驾驶人误以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开启功能后做出危险行为。这有助于引导车企摒弃浮躁心态,将注意力真正放到产品本身上来,也有利于提醒所有驾驶人正确对待当前的智能驾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