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智能驾驶技术加速从实验室“驶入”现实场景,各地通过地方法规、产业政策等方式,推动智能驾驶技术提供方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稳妥有序促进智能驾驶技术创新发展和应用推广。
《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实施,为L3级别自动驾驶汽车有条件地上路行驶提供法律支持;上海谋划建设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开展车端真实训练数据采集与处理;《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检查……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在强化智驾数据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强数据治理,提升安全监管水平,为智能驾驶“系好安全带”,可谓适逢其需、正当其时。
创新无远弗届,安全合规是一个永恒话题。智能驾驶技术各环节数据交互量大,既关乎用户隐私和行车安全,也关系公共福祉和国家安全。比如,智能网联汽车出事故,是因为智驾算法缺陷,还是因为驾驶者操作不当,抑或其他交通因素导致?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必须能够真实、准确地记录车辆运行时的关键数据。确保数据在采集、存储、使用和共享等环节都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安全标准,成为保障智能驾驶技术安全可控的关键所在。
要看到,当前的法治框架和监管模式基于传统驾驶方式制定,针对智能网联场景下的数据隐私、网络安全、伦理决策等问题仍需完善。比如,车辆轨迹、行人影像、道路环境等信息较为敏感、泄露风险高,存储、使用、删除等环节应有明确规范;又如,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数据保护水平和安全措施存在差异,数据共享理应遵循一定的安全标准;再者,数据跨境违规流动等问题也需要加以防范,企业主体责任应进一步夯实。虽然绝对的数据安全并不容易实现,但对风险的警惕和防范永远都不能懈怠。